1986年陳永貴病逝于北京,追悼會規格引爭議,鄧小平拍板定下標准

燭下青史 2024-03-25 22:46:12

1986年3月26日,纏綿病榻的陳永貴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可他的身後事卻成了衆人關注的焦點。有人說要按他的最高職務副總理來辦,但也有人說他不能算副總理,不能按副總理的待遇辦……衆人吵成一團時,鄧小平親自來拍了板——就按副總理標准來辦!

這是一位從大山裏走出來的副總理,也是爭議頗多的副總理,但他的爲人、他做出來的貢獻卻令鄧小平都欽佩不已。

農民總理陳永貴

巍巍太行山中有一片溝溝壑壑的土地,那裏的七溝八梁把田地分得七零八落。可就是在這片破碎的土地上生長著一群堅韌的大寨人,他們用自己的努力開出了良田、養活了自己,而這一切的帶頭人就是陳永貴。

1952年,陳永貴任初級農業生産合作社黨支部書記,他看著腳下的黃土地決定搬出老祖宗“移山”的精神“造地”。他領著全社58名青壯力在地裏沒日沒夜地幹,挖山填溝、修造梯田。一年的時間裏,他們在白駝溝造壩24道,添出了5畝良田。陳永貴用實踐證明造地是可行的,于是大寨上下掀起了一股“造地熱”。

到1956年,大寨這個過去糧食産量一直在低水平徘徊的貧困村大變樣了,從52年的糧食畝産量65公斤漲到了385公斤,這些糧食不僅能讓村民們自給自足還能有富余上交國家。自此後,大寨成了山西省農業戰線上的一面紅旗。

1963年大寨遭受了特大自然災害,省裏要調撥救濟糧和物資。但大寨人卻拒絕了這些援助,打定主意要自救。他們白天搶修梯田、搶種莊稼,晚上重建房屋,幾個月苦幹下來在大災之年奪得大豐收。這一年,大寨不僅沒要國家一分救濟,還給國家上交了12萬公斤口糧。

這下陳永貴和大寨是徹底出名了,1964年3月毛主席南下考察,期間聽取農業工作彙報時還特意問到了他的事兒。之後,陳永貴就頻繁出現在了中央高層的視線中。1975年1月,周恩來在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後叫來了陳永貴單獨見面。這次見面給陳永貴抛下了一個驚雷,他要當副總理了。

陳永貴急忙擺手,自己文化水平不行怎麽能當副總理呢?但周恩來下一句話就徹底打散了陳永貴的猶豫:“看你永貴,你是不是黨員?是黨員就得接受黨的安排!”于是,一個出身農民的副總理便走馬上任了。

鄧小平拍板:按副總理標准!

陳永貴當上副總理後分管農業,他一年有一大半時間都在全國各地農村基層裏跑,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大寨經驗。陳永貴做事認真務實,但農民出身的他到底少了些眼界和遠見,做事難免有些顧頭不顧尾的“直率”。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陳永貴自覺不自覺地盲從幹過一些錯事或蠢事。但也因爲他的直率,他護住了農村的安穩。

1967年,陳永貴回到大寨檢查工作,卻被一個夫人攔下,還被抱住了大腿。那婦人哭道:“你能不能找一找毛主席,救一救村幹部?”陳永貴了解了前因後果後立馬請人整理了資料遞給毛主席,並對當時農村的一些新政策提出了五條意見。

在遞給毛主席的材料最後,陳永貴這樣寫道:“我對農村幹部有切身體會。幹部不會不犯錯誤的。要分清是什麽性質錯誤,壞幹部畢竟是少數,不能凡是幹部都打倒!”陳永貴的這五條意見得到了毛主席的重視和認可。農村幹部穩住了,農業生産才有人抓,陳永貴的五條意見對維穩當時農村形勢有重要意義。

陳永貴能當上副總理,有他的農業才能作底氣,但也不可否認與當時的特別時代背景有關。1980年後,聯産承包制度逐漸在農村興起,包産到戶的形式激發了農民的生産積極性。新的模式誕生,意味著舊模式即將遭到淘汰。在當時背景下,公社制似乎已不合時宜。意識到自己或許已經無法爲國家農業作指導的陳永貴提出了辭職,鄧小平與之長談後尊重了他的選擇。

不過從副總理的位置上退下來後,陳永貴也依舊關心國家農業的未來。他選擇在北京郊區農場當農業顧問,繼續發揮自己的余熱。期間陳永貴還提出了不少利于農業生産的新想法,並特意寫信告訴了鄧小平。

在驗證過確實有效後,陳永貴的不少建議被鄧小平采納並推行。歲月不饒人,1986年罹患肺癌的陳永貴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盡頭。可因爲他的特殊情況,追悼會規格讓人感到十分難辦。

他做過5年副總理,兢兢業業、爲國爲民。可他的另一面,一意支持公社卻與當時的大環境對立,受人非議。衆人拿不定主意,最後問題傳到了鄧小平耳朵裏。鄧小平深知陳永貴的品行和功績,陳永貴當得上副總理的名頭。于是,鄧小平拍板,按照副總理的待遇來給陳永貴舉行追悼會。

參考文獻:

[1]陳春梅.陳永貴如何進入中央高層視野[J].領導文萃,2016(07):65-67. DOI:10.13533/j.cnki.ldwc.2016.07.014.

[2]《鄧小平與農民副總理陳永貴的最後相處》  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2012.07.07.

0 阅读: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