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勝利在望,毛主席爲何還密調24萬精兵赴朝?事後方知其高明

燭下青史 2024-03-29 14:16:18

1950年6月,朝鮮半島突然戰火連天,9月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二戰之後最大的局部戰爭旋即爆發。

朝鮮半島之所以會發生戰爭,實際上和美蘇爭霸有不可分割的關系。無論美國還是蘇聯,都不願意放棄遠東地區的利益,繼而導致他們扶植的代理人爆發軍事沖突。

當然,朝鮮半島被人爲的劃分爲兩個小國家,也是這場戰爭爆發的關鍵所在。朝鮮和韓國都想統一,繼而導致半島局勢一觸即發。

當我方得知這個消息後,爲了幫助同一陣營的朝鮮,繼而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抉擇,那就是派遣志願軍入朝作戰。

曆經長達3年的戰鬥之後,終于將入侵者趕出了朝鮮,同時也解除了我國東北地區的危機。戰爭結束之後,39萬余名志願者長眠于朝鮮半島,目前可查詢的確切烈士人數爲183108人。

不過令很多人都十分詫異的是,在抗美援朝戰爭即將取得勝利之時,毛澤東卻再度調24萬精兵入朝,這究竟是爲什麽呢?

高瞻遠矚的偉大決定

當年,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發生大規模軍事沖突之時,一開始我軍並不占優勢。但隨著戰爭的進程不斷深入,我軍開始反敗爲勝,這也迫使敵軍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場戰爭。

此後,這場跨國之戰在“邊打邊談”中,逐漸接近了尾聲。但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偉人卻做出了一個令大家意外的決定:“繼續向朝鮮增派24萬精銳部隊!”

此言一出,包括彭老總在內的很多人,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根本無法理解偉人的做法。但事後所有人卻都伸出了大拇指,爲偉人的英明神武點贊。

增兵的重大意義

談判就一定要有過硬的籌碼,以美軍爲首的聯合國軍,之所以願意坐在談判桌前,原因就在于我軍在戰場中後期,取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

但在這場曠日持久的談判中,雙方屢次陷入膠著狀態,並且在戰俘交換問題上,産生了非常大的分歧,繼而導致談判陷入了僵局。

在這個關鍵時刻,偉人以高瞻遠矚的眼光,看透了敵人的小伎倆,于是才下了增兵24萬的決定。

這不僅是爲了讓我方在談判桌上,獲得更有利的優勢。而且也讓敵人看到,我方爭取勝利的決心。

打破敵人的野心

當24萬志願軍秘密抵達朝鮮時,我軍前線戰士也都提高了警惕,爲的就是預防敵人搞突然襲擊,正所謂兵者詭道也。

結果正如偉人所料,就在彭老總命令我方將士修建防禦工事時,不甘心失敗的韓國,派出了7個師的兵力試圖偷襲我軍。

幸好我軍提前做好了部署,才徹底擊潰了韓國軍隊的偷襲計劃。與此同時,明知道大勢已去的美軍,爲了不讓自己輸得過于難看,居然搞了一個所謂的“攤牌計劃”。

簡而言之,美軍率領的聯合國軍,就算已經注定了敗局,也要讓中、朝兩國付出慘重代價。他們要趁著雙方談判之時,對我方來一個突然襲擊,試圖挽回一些面子。

早在1953年6月,雙方就已經基本達成了停戰協議,但不甘心失敗的李承晚集團,卻在戰俘問題上玩起了貓膩。

簡而言之,就是在釋放戰俘的時候,李承晚方面居然以“就地釋放”爲名,強行扣押了2.7萬名人民軍,其中還包括50名志願軍。

除此之外,李承晚爲了繼續維護自己的統治,居然聲稱還要繼續打下去,企圖破壞停戰協定。爲此,彭老總決定給李承晚集團一點顔色看看。

1953年7月13日,終于迎來了大決戰的關鍵時刻,經過半個月的激戰之後,金城戰役以我方勝利完美收官,繼而確保了停戰協定的順利簽訂。

事實再一次證明,偉人的戰略思想不僅可以打垮美軍,而且還能震徹所有心懷不軌的國家。提前向朝鮮半島增兵24萬的偉大創舉,也爲贏得戰爭和談判雙料勝利,埋下了一個重要的伏筆。

1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