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國先後投入240萬兵力,朝鮮作爲東道主投入了多少兵力?

燭下青史 2024-05-08 21:49:02

1950年朝鮮戰爭開打,中國志願軍分批抵達朝鮮作戰。據相關數據統計,前前後後中國志願軍共有240萬兵力投入戰爭,其中14.8萬人犧牲。明明是一場發生在國外的戰爭,本可置身事外的中國爲何要出手?而作爲主角的朝鮮自身又投入了多少?

中國爲什麽出兵?

國外不少研究都認爲,中國之所以會在國內經濟困難重重、軍事上又沒有充分准備和必勝的把握的情況下堅決赴朝作戰,是因爲受到了來自莫斯科的壓力,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不然。這是一場禦敵于國門之外的戰役,也是一個中朝、中蘇、中美關系等因素綜合影響下的結果。

首先爲什麽是禦敵于國門之外的戰役。一是因爲東北是我國的重工業基地,因此中朝邊境線一旦被美軍突破,那麽中國的重工業命脈將毀于一旦。

在當時的背景下,美國操縱安理會向朝鮮半島派遣“聯合國軍”,且不顧中國政府警告越過“三八線”,誰也不知道美國會不會狼子野心入侵中國。此外,美國在打著聯合國旗幟介入朝鮮戰爭的同時,還派遣了駐菲律賓第七艦隊駛入台灣海峽,這已經是實質上的對中國主權的入侵。

其次是中朝與中蘇關系的影響。中朝自古交往頗深,抗日戰爭時期,朝鮮人民更是廣泛參與到了東北抗戰中。朝鮮的第一任領導人金日成曾組建了一支遊擊隊在東北與當時的抗聯將領楊靖宇、周保中等人並肩作戰,立下不少戰功。後來在全面內戰時期,朝鮮還爲中共軍隊提供了堅實的戰略大後方,在援助物資、接收中共部隊休整的同時,還有許多“志願者”加入了中共軍隊抗擊國民黨軍。

因此,在朝鮮遇險時,我國如果袖手旁觀是爲不義。至于中蘇關系,當時斯大林對中國發展已有疑慮,而中國又需要依靠蘇聯的支持來恢複經濟和完成解放台灣的統一大業,因此出于維穩中蘇關系的需要,中國確實需要出力。

最後是中美關系。當時中美沖突已不斷升級,美國的駐菲律賓第七艦隊駛入台灣海峽就是最好的證據。一方面中國不能讓美國找到機會威脅中國邊境,另一方面中國也需要遏制美國的囂張氣焰。

毛主席認爲一旦朝鮮在這場戰爭中落敗,整個亞洲中西方力量的平衡就會打破,美國或將成爲亞太地區的主導。因此,中國必須支持朝鮮,才能爲在亞洲創造新的有利于革命陣營的國際秩序中做出更大的貢獻。

當然,除了以上原因外,毛主席個人堅定的共産主義信念與革命鬥爭激情及“不受束縛”的個性也是促成志願軍出征朝鮮的成因之一。

朝鮮投入了多少兵力?

中國志願軍入朝240萬,在戰場上人數最多的時候爲134萬人。那麽朝鮮這個主角投入了多少呢?據相關數據顯示,朝鮮人民軍在戰場人數最多時爲26萬人。說實話,這還不如志願軍的零頭,仿若朝鮮人民軍是輔助,中國志願軍才是主角。其實,這倒不是朝鮮不盡力,而是基于他們的實際情況,26萬人已是極限。

朝鮮人民軍脫胎于金日成1932年組建的一支抗日遊擊隊,到1948年時人數約在3萬人左右。金日成帶領這支隊伍回朝後,得到了擴軍的機會。

1949年4月底,國內大局已定,朝鮮人民軍政治部主任金一秘密訪華,在這一次與毛主席等中共領導的會晤中定下了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編制中的三個朝鮮族師轉交朝鮮政府的相關事宜。從1949年年底到1950年年中,約有5萬到7萬名朝鮮族士兵歸朝,而同他們一起踏上朝鮮土地的還有軍事裝備。

然而當時朝鮮的總人口約爲1100萬左右,刨去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能征入軍隊的青壯年實在不算多。因此,至1950統一戰爭發動前,朝鮮的總兵力也就在13萬左右。而這些人又在這一場戰爭中折去了大半。人口基數擺在那兒,朝鮮再想擴充兵員也無能爲力。

至1951年6月第五次戰役結束時,朝鮮人民軍才擴充到25萬人左右。然而後續再征召的士兵,軍事素質大多也遠不能與之前相比。因爲在那樣危急的情況下,他們大多只接受過短暫的軍事訓練便投入了戰鬥。所以,在朝鮮戰爭中才會出現朝鮮人民軍反而成了輔助角色的情況。

總之,朝鮮人民軍的數量還不及中國志願軍的零頭,並非朝鮮政府想耍滑偷奸,而是他們真的只有這些。這一仗打得艱辛,但也給朝鮮和我們打出了發展的時間與空間。時至今日,美帝國主義依舊時刻威脅著我們與地區安全,但我們有底氣也有能力迎接挑戰。

參考文獻:

[1]孟濤.朝鮮戰爭若幹問題再研究[D].鄭州大學:2014.

24 阅读:14169
评论列表
  • 2024-06-07 21:52

    人少,但人均戰果比志願軍高多了

    被小米坑怕了 回覆:
    撿漏的和主力比戰果,你在侮辱志願軍?
    一天了 回覆:
    前期的時候都快被人家打到亡國了,這叫戰果好?沒有志願軍過去,早就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