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之光:馬超之弟逃往西亞小國,子孫成民族英雄,至今受人膜拜

文史磚家 2024-05-05 20:12:16

文|格瓦拉同志

在英國大史學家吉本的皇皇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曾述及一則有關中國將領流亡到西亞小國亞美尼亞,並成爲民族英雄的史實,令人頗感興趣。按照吉本的記述,這名中國將領名叫孟哥,祖先是西徐亞人,多年來率領部民在中國皇帝管轄的邊陲遊牧,只因得罪地方大員,才不得已退到阿姆河岸,懇求波斯皇帝沙普爾一世(240-270年在位)的保護。對于孟哥的背叛行爲及沙普爾一世的回應,吉本寫到:

《羅馬帝國衰亡史》作者吉本的畫像

“中國皇帝根據主權,要求歸還這群逃犯,而波斯國王則以不能出賣受庇之人,此舉有違待客之道加以辯護。但是爲了避免發生戰爭,他答應將孟哥逐趕到西部最遙遠的地方,說是這種懲罰就跟處死他一樣可怕。于是波斯國王選擇亞美尼亞當作孟哥的流放地,劃出一大片區域給西徐亞牧民,讓他們在那裏養育牲口和馬匹,按季節的轉移開設營地逐水草而居。”

沙普爾一世將孟哥及其族人遷徙至亞美尼亞的目的,除了幫助他們避免中國皇帝的追殺外,還在于讓他們充當自己的“眼線”,用來監視屬國亞美尼亞的一舉一動,防止它有任何“不軌”的舉動。然而,讓沙普爾一世大感失望的是,孟哥並沒有遵從他的意志,反而倒向亞美尼亞陣營,成爲其國君實現複國大業的得力助手(注:此時的亞美尼亞國王,疑爲阿爾塔瓦茲德六世)。

印有沙普爾一世頭像的金幣

“現在他們受到征召要擊退提裏達特斯的進犯,但是他們的頭目衡量當前的狀況,考慮自己應盡的義務和可能的後果以後,決定不參加波斯人的陣營。亞美尼亞國君對孟哥過去的事迹和勢力都很清楚,對他非常尊重,讓他參與機密的事項。獲得這樣一個勇敢而忠誠的部下,對複國大業大有幫助。”

無獨有偶,在《亞美尼亞史》中也有關于中國將領逃亡至亞美尼亞,並成爲該國英雄的記載。按照該書的說法,這位中國將領名叫馬姆貢,不過其到達波斯的時間,並非沙普爾一世在位時期,而是阿爾達希爾一世(約226-240年在位)統治的後期,相當于中國三國時代的前期。而據馬姆貢自述,其父乃大秦國(當時波斯諸國對中國的稱呼)的一位諸侯,名叫阿爾博克。

3世紀上半葉亞歐非大陸形勢圖

按照馬姆貢的說法,阿爾博克因得罪大秦國皇帝而率領部衆西遷,曆經磨難才抵達波斯,並懇請國王收留。此時,大秦國皇帝的使節也聞訊趕來,勸告波斯國王交出馬姆貢一幹人等,否則雙方將兵戎相見。阿爾達希爾一世既不想得罪大秦國皇帝,又不願交出馬姆貢等人,于是在同大秦使節虛與委蛇之際,將馬姆貢等人送至屬國亞美尼亞,並要求國王特爾達特二世(217-238年在位)妥爲收留。

值得一提的是,《亞美尼亞史》的作者霍列納齊(又譯作霍倫斯基),在本國有“史學之父”的美稱,著述一向以嚴謹著稱。加之其生活的年代(5世紀),正值馬姆貢後裔的鼎盛期,必然從中獲得大量的一手資料,因此我們大可相信該書中記述的可靠性。不過,綜合中外各種史料來分析,無論是吉本筆下的“孟哥”,還是被霍列納齊寫入史書的“馬姆貢”,其真實身份都是中國古代將領馬抗。

馬超劇照

馬抗在中國曆史上確有其人,在很多網絡文章中,很多人都宣稱他是蜀漢“五虎上將”之一馬超的後人,在蜀漢滅亡後(265年)率衆西遷至波斯。但是,依據馬抗到達波斯的時間來分析,這種說法純屬無稽之談,況且馬超所生三子中根本無人叫馬抗。倒是西晉史學家孫盛所著的《蜀世譜》相當靠譜,書中稱馬抗實爲馬超的堂兄弟,跟蜀漢高級將領馬岱是親兄弟,同爲馬超伯父馬翼之子。

馬翼曾入朝擔任北軍中候,並趕在馬超、韓遂作亂前(211年)返回涼州。等到韓遂被部將所殺、馬超在冀城被曹操的部將楊阜等人擊敗(214年)後,馬岱跟隨堂兄投奔漢中軍閥張魯,此後又轉投劉備。此時,滯留涼州的馬翼,因爲擔心曹操會將其滅族,于是帶領其子馬抗及親族數十人,沿著古絲綢之路西逃,經河西走廊、西域,曆經十余年時間才到達波斯。

馬抗率領族人西遷波斯,後又到達亞美尼亞

在西遷途中,馬翼極有可能因爲年老體衰、身體多病而去世,其子馬抗遂成爲新的“帶頭人”,率領親族和部衆到達目的地-波斯。依據《亞美尼亞史》的記載,馬抗抵達波斯後,自稱其父爲大秦國諸侯,因得罪皇帝才避難西遷。根據史實來分析,“諸侯”極可能是馬抗的叔父,曾擔任過涼州刺史的馬騰,而“皇帝”自然指的是漢朝的“無冕之皇”曹操。

“馬超從弟岱,字伯瞻,騰兄翼之子也。父翼入許爲北軍中候,後還涼州,涼州亂,將親族數十西入。岱弟抗,隨翼西入,或至西海。”見《蜀世譜》。

而馬抗之所以選擇西遷,除了其他三面皆無退路外,還跟馬氏家族長期與西域諸國有來往,熟知中西亞地理、風俗有很大關系。只有西逃,才能順利躲避追兵,又不至于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生存。除此之外,馬抗家族久居西北,長期跟羌胡通婚,具有濃厚的外族血統,因而易于跟胡人打交道,也容易被西域各國所接納(吉本將“孟哥”稱爲西徐亞人,原因或許就在此)。

亞美尼亞王國鼎盛期地圖

就此,馬抗家族便在亞美尼亞紮下根來,逐漸憑借戰功贏得國王的歡心,並按照當地的姓氏習慣,被賜姓爲馬米科尼揚。馬米科尼揚家族此後在亞美尼亞生息繁衍,逐漸成爲當地一支望族,並在幫助亞美尼亞擺脫波斯統治而獨立、反抗外敵入侵中立下汗馬功勞,因而深受王室的器重和民衆的崇敬。而馬米科尼揚家族也始終不忘根本,經常重申自己來自中國,並對這個東方古國充滿熱愛。

450年,爲反抗波斯在亞美尼亞強制推行拜火教,馬抗的後人瓦爾丹率衆起義,並喊出戰鬥口號:“懵懂而死,與草木同朽;悟道而生,是爲永生。”雖然起義以失敗告終,瓦爾丹也捐軀疆場,但起義帶來的震撼力量,卻迫使波斯放棄強制推行拜火教的計劃。482年,瓦爾丹之侄瓦安再次揭竿而起,在接連重創波斯大軍後,終于迫使對方承認亞美尼亞的自治權,並可以保持基督教信仰。

埃裏溫街頭樹立的馬米科尼揚塑像

由于在爭取國家獨立和宗教信仰自由的鬥爭中立下曠世奇功,瓦爾丹叔侄被亞美尼亞視爲民族英雄,時至今日依然得到國民的愛戴和紀念。1991年,亞美尼亞從蘇聯獲得獨立後,專門設立“瓦爾丹·馬米科尼揚”勳章,用以表彰爲爭取國家獨立而建立特殊功勳之人,在首都埃裏溫街頭,也經常能看到瓦爾丹的紀念塑像,由此可見國民的愛戴之深。

參考書目

1.摩西·霍倫斯基[亞美尼亞]:《亞美尼亞史》。

2.乞剌可思·剛紮克賽著[亞美尼亞]:《海屯行紀/鄂多立克東遊錄/沙哈魯遣使中國記》,中華書局2002年版。

3. 施玉宇:《列國志:亞美尼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