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的民族英雄:被清史專家吹捧的尚可喜,其實是十足的曆史罪人

文史磚家 2024-05-15 11:12:47

文|格瓦拉同志

2004年,遼甯省海城市召開了一場名爲“紀念清朝平南親王尚可喜誕辰400周年”的學術研討會暨公祭大會,來自中國社科院、遼甯省社科院及國內知名大學的著名清史專家學者等60多人參加。在這場研討會上,專家們以言之鑿鑿的口吻聲稱“尚可喜作爲開國元勳,順應曆史的潮流,維護了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反對分裂,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此論一出,曆史學界大嘩。

祭祀尚可喜的大典

但凡熟悉曆史、有良知的人都知道,一部清朝崛起、征服中原的曆史,充斥著對漢族人的肉體消滅和文化摧殘。在此期間,一大批漢族文臣或將領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對同族的殘忍絲毫不亞于外族同僚,甚至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的“佼佼者”便包括尚可喜。從一系列曆史鐵證中可知,尚可喜非但不是什麽民族英雄,反而是不折不扣的民族罪人。今天,我們就來揭穿他的真面目。

尚可喜,字元吉,號震陽,生于明朝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祖籍山西洪洞,家世務農。在曾祖父尚生那一輩,尚家舉家前往北直隸衡水謀生,等到祖父尚繼官當家後又遷往遼東海州。尚可喜生逢亂世,18歲時便趕上後金入侵遼沈的戰事,一度跟隨其父尚學禮逃往遼西松山避難。由于後金肆虐遼東,尚學禮父子無家可歸,便索性加入明朝的軍隊,同在左都督、平遼總兵官毛文龍的麾下效力。

抗擊後金的名將毛文龍銅像

尚可喜的運氣相當不錯,入伍沒多久便得到毛文龍的賞識,並被他收爲養孫。等到尚學禮戰死沙場後,在毛文龍的同意下,尚可喜開始統領亡父的部衆,由此被提拔爲將領。等到毛文龍被薊遼督師袁崇煥擅殺後(1629年),尚可喜轉隸東江總兵黃龍的麾下,因收複旅順有功,被提拔爲副將,駐守廣鹿島。然而,僅過了4年時間,他的人生便發生翻天覆地的巨變。

崇祯六年(1633年)七月,後金再度攻陷旅順,守將黃龍兵敗自殺,而尚可喜留在當地的妻妾、家眷、侍婢等數百口因無法逃脫,竟全部投水而死。黃龍兵敗自殺後,沈世魁接任東江總兵,一上台便想除掉跟他關系不和的尚可喜(注:尚可喜曾鎮壓皮島兵變,使沈世魁失去權力)。在這種情況下,尚可喜竟置國恥家仇于不顧,在次年二月攜麾下諸將、轄下五島軍資器械渡海投降後金。

皇太極畫像

尚可喜骁勇善戰,曾經讓後金吃盡苦頭,如今率衆來降,自然引發巨大的轟動效應。皇太極得知消息後,親自出盛京三十裏相迎,並進封他爲總兵官,與上年明朝叛將孔有德、耿仲明歸降時享受同樣待遇。在這次見面會上,皇太極極力吹捧尚可喜“達變通權”、“知明運之傾危,識時勢之向背”,並賞賜無數珍寶,同時發還先前所俘虜的、且能找到的尚可喜家族成員共計27人。

尚可喜感激于皇太極的“知遇之恩”,此後就一條心爲後金(清)賣命,在攻取明朝在關外的軍事要塞、討伐朝鮮等戰事中立下“汗馬功勞”。爲了獎賞尚可喜的功勞,皇太極在改國號爲清的同年(1636年),便下令冊封尚可喜爲智順王,並將海州賜予他爲封地。與此同時,皇太極還冊封孔有德爲恭順王、耿仲明爲懷順王,此即清朝初年的“三順王”。

尚可喜畫像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順王”跟隨攝政王多爾衮擊潰李自成于山海關下,旋即攻取北京。此後,尚可喜、吳三桂等人隨英親王阿濟格沿長城南下,占領李自成之侄李錦所據的延安,後出武關進兵至湖廣、江西,追擊李自成余部。李自成在九宮山被殺後,尚可喜班師回京,旋即奉命回駐海州。由于追擊、消滅李自成有大功,尚可喜最終被晉封爲平南王,時在順治六年(1649年)。

回駐海州沒多久,尚可喜又奉命與靖南王耿仲明(因私藏逃犯被清廷诘問,在途中自殺,其王爵、部衆均由長子耿繼茂繼承)一起攻略湖南、兩廣,以消滅南明永曆政權。在南方作戰期間,尚可喜既爲了向主子表忠心,又爲了威懾、恐嚇漢族軍民,制造了一系列慘絕人寰的屠城案。其中,尤以“庚寅之劫”和“潮南大屠殺”最爲恐怖,也最令人發指。

尚可喜、 耿繼茂率領的清軍在廣州屠城

順治七年(1650年)二月,由尚可喜、耿繼茂率領的清軍包圍廣州,在勸降南明兩廣總督杜永和失敗後,決定攻城。由于廣州軍民的殊死抵抗,在尚可喜、耿繼茂看來本應在1個月時間裏結束的攻城戰,竟然持續了10個月才結束,並且造成清軍的大量死傷。正因如此,廣州淪陷後,尚可喜、耿繼茂便將刻骨仇恨全部發泄在無辜民衆身上,指揮士兵進行屠城,史稱“庚寅之劫”。

關于廣州死難者具體人數,作爲正史的《清史稿》只是泛泛地提到:“繼茂與可喜攻下廣州,怒其民力守,盡殲其丁壯。”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寫的《廣州市志-宗教志》則明確提到,在這場浩劫當中,共有70萬漢族軍民遇難(“清順治七年,清軍攻廣州,死難70萬人,在東郊烏龍岡,真修和尚雇人收拾屍骸,聚而殓之,埋其余燼,合葬立碑”),整個廣州城無異于一座人間地獄。

影視劇中的清軍

尚可喜等人的暴行在繼續。就在廣州野蠻屠城3年後(1653年),尚可喜、耿繼茂率領清軍攻陷潮州和南雄,同樣對當地頑強抵抗的漢族軍民舉起屠刀。根據清朝乾隆年間編纂的《潮州府志》記載,在這場大屠殺當中,清兵“縱兵屠掠,遺骸十余萬”、“郡城破,橫屍遍野,又與義士锺萬成收遺骸十余萬,作普同塔于葫蘆山。”如此場景,真可謂慘絕人寰!

就在攻取廣州的同一年,尚可喜藩屏廣東,與駐守雲南的吳三桂、掌控福建的耿繼茂並稱“三藩”,其權勢和名望無疑達到人生的巅峰。平心而論,尚可喜在鎮守廣東的26年間確實政績顯著,如積極維持社會秩序、重建禮樂文教、安撫遺民、發展農業、捐資廣建佛寺以容納明末出家學者,等等。然而,尚可喜作爲一個屠戮同胞的劊子手形象,無論如何也不能,也不應該被“洗白”。

三藩之亂

作爲清廷的忠實走狗,尚可喜嚴詞拒絕吳三桂提出的聯合起兵反清、三分天下的建議,由此被康熙帝晉封爲平南親王。然而,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卻錯估了形勢,認爲清廷斷不能消滅叛軍,加之被吳三桂成功利誘,最終竟發動兵變軟禁其父,並接管平南王的全部權力,時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之信奪權後,立刻宣布加入叛軍陣營,與吳三桂、耿精忠(耿繼茂之子)聯合反清。

尚可喜陵園

尚可喜被軟禁後,本想懸梁自盡,但遭到左右的阻攔而未果。同年十月,尚可喜在恐懼、幽憤中翹了辮子,終年73歲。尚可喜死後,康熙帝聞訊震悼,賜谥號曰“敬”, 並下诏將其棺椁暫厝于廣州大佛寺。“三藩之亂”被平定後,康熙帝下诏將尚可喜的棺椁歸葬故裏,並爲他舉辦隆重的葬禮。一個雙手沾滿同胞鮮血、惡貫滿盈的民族罪人,最後卻得以善終,實在是令人扼腕悲憤。

參考書目

1.【清】官修史料:《清實錄》,中華書局2008年版。

2.【清】蝠池書院:《潮州府志》(乾隆朝版),線裝書局2005年版。

3.【清/民國】趙爾巽:《清史稿》,中華書局1998年版。

4.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州市志》,廣州出版社1995年版。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