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古代中國無法征服世界?看看陳湯“雖遠必誅”後的命運

人間史名人錄 2024-05-17 15:01:35

俗話說,讀史可以明智,人類社會雖然科技發展了,但是文明並沒有多大的發展,曆史具有周期率,通過閱讀曆史可以讓我們規避掉古人所犯的錯誤。

西方的文明史和中國古代曆史完全不同,如果說中國古代史是一場爭奪大一統的遊戲,那麽西方的文明史則是一場對外侵略的戰爭史。

爲什麽古代中國無法征服世界呢?或者說爲什麽古代中國不去征服世界呢?西漢時期,陳湯的命運告訴了我們答案。

一、奇怪的文人

漢元帝時期有一個人叫做陳湯,這個人出身貧寒,但是對讀書特別感興趣,特別是一手文章寫的非常好,因此他心中一直有一個入朝爲官的想法,希望自己的才能能夠爲國家做出貢獻。

中國古代文人往往把氣節看的比名利重要,但陳湯是一個奇怪的文人,他認爲活下去要比所謂的虛名重要多了。

從他個人的事迹也可以看出來,他經常舉債度日,有時候還不起錢了,他還會去乞討,他的身上沒有古代文人的那種迂腐氣質,這也被當時的社會所不容。

陳湯感覺到自己要是一直待在老家可能這輩子就完了,所以他就跑到長安去,很快他就因爲自己的才華混了個一官半職。

上任之後,陳湯就和當時的西域都護府校尉甘延壽一起出使西域,陳湯不按常理出牌的性格,如果放在官場上其實算是缺點,因爲在官場上講究中庸和不犯錯,最怕的就是陳湯這種刺兒頭。

可要是放在戰場上,那他絕對是一等一的好手,當時的匈奴因爲被漢朝打敗之後,就盤踞在西域一帶,爲了爭奪有限的資源,匈奴內部矛盾激化,出現了五個單于互相爭奪地盤的局面。

來到西域之後,陳湯先是對西域的地形進行了一番考察,高山,河流,甚至西域的那些小城鎮都留下了陳湯的身影。

經過一番調查之後,陳湯得出了一個結論,他認爲如今匈奴內部的郅支單于勢力最大,必須盡快消滅。

郅支單于爲了和漢朝作對,投靠了康居國,並以此爲依托時常進犯大宛、烏孫等小國家。

陳湯認爲,如果任由郅支單于發展,西域的這些小國家會被其一一吞並,不出幾年就會發展壯大,到時候一定會威脅到漢朝在邊疆的統治,不如趁現在他還沒有發展壯大的時候將其殲滅。

甘延壽作爲陳湯的領導,也認爲陳湯的看法是正確的,所以就打算向漢元帝請旨出兵。

陳湯反而阻止了甘延壽,他說從西域派個信使回去,然後等朝中大臣商量出結果,黃花菜都涼了,不如直接出兵。甘延壽當然不同意,背著朝廷私自調兵可是重罪,不能冒險。

于是陳湯就僞造了一封诏書,並用這封诏書調動了官兵,甘延壽得知情況後,已經是騎虎難下,他只能和陳湯一條道走到黑。

最終在二人的努力下,郅支單于被消滅了,此舉可以說爲漢朝立下了赫赫大功。事成之後,二人趕緊向漢元帝呈上奏疏,奏疏中就有一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可陳湯僞造聖旨的行爲卻在朝堂之上引發了爭論。

二、是功是過?

漢元帝的心裏面有一杆秤,站在皇帝的角度來說,要是所有下屬都像陳湯和甘延壽這樣主動爲他分憂,其實是一件好事,但漢元帝明白,朝中的很多大臣肯定是不滿的。

于是針對陳湯是功是過的一場辯論,就在朝堂之上展開了,中書令石顯認爲,陳湯私自調兵的行爲完全就是死罪呀!如果不處理陳湯的話,將來在外面的將領是不是都可以假傳聖旨呢?

丞相匡衡也比較贊同石顯的觀點。

但是光祿大夫劉向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爲陳湯的行爲雖然有些出格,但因爲他及時出兵斬殺了郅支單于消除了隱患,還因此震懾了呼韓邪單于,讓其心甘情願的臣服于漢朝,因此可以說是一石二鳥,妥妥的大功一件,如果在外的將領都能夠主動出擊,而不是保守的防禦,大漢的邊境將會永世安定。

很明顯,劉向的看法更符合漢元帝心中所想,爲了平衡,最終漢元帝並沒有處罰陳湯,但也沒有給太多的嘉獎。

漢元帝駕崩之後,漢成帝繼承了皇位,陳湯在漢成帝時期經曆了幾起幾落,但依然有人拿他當初的陳年舊事來說話,最終陳湯病死在長安。

三、封建制度的僵化

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巅峰時期占領了大半個歐洲,爲什麽蒙古大軍這麽能打?就是因爲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在西征的過程中,雖然成吉思汗是禦駕親征,但是蒙古大軍卻分成了四路,察合台、術赤等人帶領的軍隊是主力部隊,他們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來作戰,成吉思汗只需要掌握大方向就行了,也正是因爲這種科學的制度,才讓蒙古大軍才差一點實現了征服世界的偉業

反觀其他王朝呢?以西漢爲例,漢武大帝將匈奴打的找不著北,陳湯也曾經說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說明漢朝的軍事實力是非常強大的,但就是因爲封建體制的僵化,從而無法向外突破。

像陳湯這樣有勇有謀的將領,爲朝廷立下了如此之大的功勞,朝中的大臣不僅反對皇帝嘉獎他,還不斷的用此事攻擊陳湯,不把陳湯搞下台不罷休。

中國古代王朝,皇權、士紳階級以及平民階層之間相互掣肘,天下名義上是皇帝的天下,可一部分出身士紳階級的大臣們有時候爲了維護本階層的利益,維護封建官僚體系,甚至不惜犧牲國家的利益。

宋朝時期的東林黨就是如此,爲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哪怕是本身有益的政策,往往也會反對。

雍正時期,無論是攤丁入畝還是火耗歸公,在推行的過程中都遇到了巨大的阻力,爲什麽?因爲動搖了士紳階級的利益。

宋徽宗變法,也遭到了精英階層的反對,爲什麽,還是利益二字。可見,封建制度之下,既得利益群體爲了利益是不會將國家放在第一位的,這也就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對外的征戰。

2 阅读:318
评论列表
  • 2024-05-27 23:16

    王朝的邊界是和生産方式有關的,農耕民族耕地所在就是邊界,遊牧民族牧場所在就是邊界,漁獵民族海之盡頭就是邊界。中國得到新疆可以說是非常僥幸的事。

  • 2024-05-17 18:12

    腐儒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