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李世民的五世孫,平叛戰無不勝,力保李唐江山

縱橫五千年 2024-05-14 20:43:35

在對待宗室方面,唐朝與明朝截然不同。明朝直接將宗室們“圈養”起來,不讓他們參與政治,結果這些人非但沒能成爲朝廷的屏藩,反而淪爲“廢物”。唐朝就不一樣了,宗室不僅能夠參與朝政,甚至還能領兵作戰。在唐德宗年間爆發了“二帝四王之亂”,此時一位宗室挺身而出,在平叛中立下大功。那麽,這個人到底是誰呢?

一、出身宗室

此人名叫李臯,字子蘭,是曹王李明的玄孫。曹王李明的身份有些特殊,他的父親是唐太宗李世民,母親是齊王李元吉的王妃楊氏。李明排行第十四,是李世民最小的兒子,因卷入章懷太子李賢謀反案,被流放到了黔州。682年,黔州都督謝佑奉武則天之意,逼迫李明自殺。705年,唐中宗李顯複位,李明的孫子李胤被封爲嗣曹王。

741年,李胤病死,次子李戢承襲了爵位。然而,僅僅過了六年,李戢就病死了。李臯是李戢的兒子,他在少年時就補任左司禦率府兵曹參軍,在752年承襲嗣曹王的爵位,還被封爲都水使者。此後,李臯多次得到提拔,官至秘書少監。李臯很聰明,他在安史之亂期間,居然帶著母親鄭太妃,曆經艱險從長安來到了蜀地。

二、就任地方

上元年間,天下發生旱災,導致糧食歉收,李臯雖然貴爲嗣曹王,但俸祿微薄,不能養家,請求外出任官卻不被允許,于是他故意違犯輕法,被貶爲溫州長史。當時溫州也發生饑荒,李臯在沒有得到朝廷旨意的情況下,拿出官倉中的數十萬石糧食來赈濟災民。事後,李臯得到了朝廷的褒獎,曆任處州別駕、衡州刺史之職。

780年四月,李臯被任命爲潭州刺史、湖南團練觀察使。在此之前,湖南牙將王國良占據武岡作亂,朝廷多次派兵征討,都未能取勝。李臯到任後,給王國良寫了一封書信,然後扮作使者,只身騎行五百裏來到了王國良的軍營。他在營門大呼:“我曹王也,來受降!”全軍上下都非常震驚,王國良“迎拜請罪”。李臯拉著王國良的手,“約爲兄弟”。

三、平叛淮西

782年,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起兵叛亂,朝廷立即任命李臯爲左衛大將軍、江南西道節度使,讓他對付圖謀叛亂的淮甯軍節度使李希烈。李臯到任後,招兵買馬、制造戰船,做好了戰鬥的准備。同年十二月,李希烈叛亂,並派兵進攻周邊地區。李臯領兵與叛軍作戰,多次擊敗李希烈,先後收複蕲州、黃州等地。就在此時,泾原兵變爆發,唐德宗逃往奉天。

李希烈趁機切斷了南北交通,“南方藩鎮各閉境自守”,只有李臯“數遣使間道貢獻”,爲朝廷雪中送炭。李臯還派兵“治郵驿,平道路”,開通了新的朝貢之路。在平定李希烈的叛亂中,李臯指揮了三十二次戰鬥,從未戰敗,一共攻取州城五座、縣城二十座,斬首三萬三千級,生擒一萬六千人,力保李唐的江山。792年,時任山南東道節度使的李臯病死,終年六十歲。李臯死後,軍中發生嘩變,亂軍在城中肆意劫掠,但唯獨不冒犯李臯一家。

參考資料:1.《舊唐書》;2.《資治通鑒》

6 阅读: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