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重兵攻占馬島,將香港歸還中國,昔日霸主的英國難道那麽慈善

念由心生 2022-10-30 15:46:23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曾經輝煌的日不落帝國元氣大傷,從西方霸主淪爲了二流強國,就在同一時期,英國和阿根廷因爲馬島的歸屬權問題,雙方爆發了馬島戰爭,面對香港問題,英國難道沒有對中國動武的行爲?

馬島屬于南大西洋的群島,該島嶼是在大航海時期被英國的輪船發現,英方表示這座島嶼理應屬于英國。

由于英國和這座島嶼的距離非常遠,對該島嶼也不是很上心,並沒有明確表示馬島就是屬于英國,因此法國、西班牙曾經也侵占過該島嶼,西班牙占領馬島後,認爲該島嶼和阿根廷的距離比較近,于是便將該地劃分給了阿根廷。

阿根廷曾經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到了1816年,阿根廷宣布獨立,由于馬島和阿根廷的距離很近,只有五百多公裏,且曾經被劃分給阿根廷,所以阿根廷也將馬島視爲自己的土地。

到了1833年,英國加強了對馬島的控制,派兵占領了該群島中最大的兩個島嶼,這些島上還居住著阿根廷人,英方用武力將這些島民驅趕出去。

爲何英國對馬島如此重視?

從地理位置上看,馬島距離麥哲倫海峽只有四百多公裏,處于大西洋航道中至關重要的位置,人們將其稱爲南大西洋的門戶。如果發生戰爭,巴拿馬運河一旦關閉,馬島將會成爲守衛南北大西洋的戰略要地,鑒于當時的全球局勢,該地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經濟方面,島上也有著非常豐富的各類資源,肥沃的土地,大量的牛羊,以及數量更多的魚類和海産品,該地生産皮革制品帶動了經濟發展。

不僅如此,馬島周圍還有著巨大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其中石油資源更是超過了英國的北海油田。

占據了馬島就相當于擁有了種種具有戰略性的資源,所以英國和阿根廷想法一致,那就是將馬島歸屬自己所有。

爲此,英國和阿根廷進行了談判,後來馬島的羊毛産業衰落,英方派人前去查看並尋求振興經濟的方案。

英方的這一舉動,阿根廷非常憤怒,當時阿根廷內部也出現了種種危機,通貨膨脹也非常嚴重,政府則希望能通過戰爭奪回馬島,挽回民心,在這種情況下,阿根廷和英國之間的戰爭拉開序幕,阿根廷在英國不知情的同時快速占領了馬島。

很快英方就派遣了40艘艦艇,還有兩艘航母駛向了馬島,戰爭持續了兩個月,英國拿下了馬島和周邊的島嶼,阿根廷只能灰溜溜地撤離該島。

這場戰爭也說明了英國雖然不及當年,但軍事實力還是比較強的,英國領導人撒切爾夫人由此有了“鐵娘子”的榮譽。

趁此東風,英國就香港問題和我國領導人進行了談判。很多人會問,英國當時爲何選擇和我國進行談判而沒有動用武力呢?

香港從古至今都屬于中國,在清朝時期,國家綜合實力落後,英國因爲工業革命走上了強國之路,到了19世紀40年代,英國憑借著先進的武器打開了我國的國門,那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無法和英軍抗衡,迫于無奈,只能割讓領土給侵略國。

即便侵占了大量中國的利益後,英國的胃口也沒有得到滿足,反而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我國爲了停止英國的侵害,再次賠給英國大面積的國土,到了甲午戰爭時期,我國正和日本展開鬥爭,英國趁此機會威脅中國,在先前的條約上又增加了更過分的要求,香港被英國統治的時間延長了。

香港的經濟之所以如此繁榮,得益于其獨特的位置,香港一面緊鄰大陸,一面靠著大海,讓香港和世界各地更方便交流,促進了貿易往來。因此英方非常看重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允許各國的商船進入這裏自由通商,香港經濟得到快速騰飛。

新中國剛建立時,我們依舊面臨著嚴峻的環境,一面是國內需要解決和處理的問題太多,一面是總有居心叵測的國家騷擾中國的領地,所以香港問題沒有及時解決。

隨著我國不斷強大,香港回歸可謂板上釘釘,但英國可不想讓這現有的資源拱手交于中國,對此,英國領導人專門來到中國協商,在交談之中,英方一直有著各種不切實際的說辭,並不想交還香港,但眼見中國捍衛主權的態度非常堅決,英方也轉換了策略,打算用經濟問題當作借口。

無論英方有多少理由,都不能動搖我們捍衛主權的決心。

見此情形,撒切爾夫人也明白自己再怎麽努力,都無法改變什麽,最終同意了我國的想法。

在英方看來,如果因爲香港問題而與我國爆發沖突,是不值得的。

如果因此而開戰,對于英國來說,局面會變得更加糟糕。因爲在朝鮮戰爭時期,我軍憑借一己之力和美國等十幾個國家展開較量,即便裝備武器並不先進,也能將聯合國軍打得節節敗退,我軍至此威名遠揚。

在朝鮮戰爭期間,英軍也和我軍展開過較量,也知道我軍的強大,此時,他們一定不會頂著風險和我國開戰。

由此可見,無論從哪個角度上分析,英國都不可能因爲香港問題而和我國爆發沖突,最終在我國領導人據理力爭下,香港終于在1997年回歸了祖國。

至此之後,我國也對香港重新實施主權,香港的社會秩序也更加穩定。

有人問,爲了霸占香港,英國做過一些危險的舉動嗎?的確有過。

1961年,英國害怕我國收複香港,就在東南亞國家部署了近50枚重型武器,戰爭也仿佛一觸即發,但英國最終還是放棄了自己的計劃。

二戰結束後,英國的首要任務就是快速恢複經濟,貿易繁榮的香港就成了英國振興經濟的重要因素。香港是英國在在亞洲的唯一一處地域,英國沒有理由放棄這樣好的資源,所以,英國准備不惜動用武力,也要繼續維護其在香港的利益。

然而,中國的快速崛起讓英國出乎預料。

1950年,以美國爲首的侵略國入侵朝鮮,英國也是其中的一員,派出了很多部隊,甚至很多王牌軍都前往了朝鮮,那時的我國也才剛剛成立不久,武器裝備都相對落後,所以西方國家一開始認爲中國軍隊的到來也無法造成威脅。

隨著戰爭的推進,我軍展現出強大的戰鬥力,面對敵軍毫不畏懼,英國的王牌軍隊也難逃被我軍打擊的命運,其中讓英軍驕傲的格洛斯特營在戰鬥中直接被殲滅,而以火力著稱的英國皇家重型坦克部隊,也無法抵擋我軍的攻擊。

到了戰爭的後期,美國也明白了,就這麽跟我軍打下去沒有勝算,爲了擺脫戰爭的泥潭,美軍也只能在停戰協議書上簽了字。

至此之後,英軍認爲想要用常規武器戰勝我軍幾乎不可能,如果我軍真的要收複香港,英方也沒有還手之力,所以爲了在香港的利益,英國甚至想到了動用核武器。

1952年10月,英國的第一枚核武器成功試爆,這令英國領導人感到非常興奮。

不久後,英方還專門擬定了一個計劃,將我國劃入了其核武器攻擊的目標國家。

1956年,英國認爲如果中國要收複香港,必會展開一場戰爭,他們計劃著要讓戰爭早日進行,就在離中國較近的東南亞部署大量的核武器,1957年,英國在中國周邊的多個國家,安置了殺傷力極強的重型武器,做好戰爭的准備。

到了1961年,只差最後的動手了,然而,英國後來卻取消了這一計劃,這是爲什麽?

首先戰後各國都希望看到和平的局面,非常抗拒戰爭,東南亞國家更是如此,早在英國宣布在亞洲部署核武器的時候,就遭到了很多國家的反對,英國也只能將部署的轟炸機數量進行縮減,最終只部署了六架飛機。

除此之外,英美之間的博弈也讓英國感到左右爲難,二戰後美國強勢崛起,東南亞國家也抛棄了曾經的世界霸主英國,轉而向美國示好,雖然英美是盟友,但也有利益上的沖突,一旦英國發起核打擊,可能會導致東南亞國家排斥自己,美國則會爲了利益拉攏這些國家,屆時英國在亞洲地區的處境將更加艱難。

1964年,發生了一件讓英國非常震驚的大事,中國也研制出了自己的核武器,一改當年的弱小與軟弱,以強大的實力屹立于強國之中。

這樣一來,一旦發動戰爭,很可能導致別國參戰,到了那時,大規模戰爭又要爆發,英國的目標也無法實現,反而不但將會受到重創,而且到時英國還會受到相關國家的一致指責,顯然,繼續孤注一擲只能讓英國嚴重受損。

鑒于以上種種原因,英國對我國的核打擊計劃最終也被取消。由此可見,我們國家之所以能擺脫英美等國的威脅,是因爲中國的發展有目共睹,我國維護了自己的領地主權,在建設中日益繁榮富強。

曆史已經證明,自己強大了,別人誰還敢惹?!

1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