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淨化】一個困擾西方學界兩千多年的美學命題

書畫藝術之窗 2024-04-12 14:03:32

可能出乎許多人的意料,“淨化”這個看似簡單的概念卻困擾了西方學界兩千多年,至今仍然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導致聚訟紛纭的原因主要來自于亞裏士多德《詩學》中的一段話,即悲劇“借引起憐憫和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淨化”。

首先對于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翻譯便存在各種不同意見,例如“這種情感”,有人認爲意思應爲“這些情感”、“類似情感”。而淨化的希臘文καθαρσιζ也包含有洗滌和宣泄等意,這些不同釋義的不同組合會産生各種大相徑庭的結論。總的來說,造成各種困惑的根源便是人們在直覺上覺得這句話中包含著某些道理,但又說不清如何才算“淨化”以及這個“淨化”發揮作用的機制是怎樣的。而我們也發現,在討論藝術中的快感與愉悅、理性與感性以及靈魂等一系列問題之前,都有必要先對“淨化”的內涵作一全面的厘清。

其實在亞裏士多德之前,柏拉圖已經對淨化有了較爲系統的論述,柏拉圖的思想則又源于希臘早期的奧菲斯教。奧菲斯教認爲靈魂只有離開肉體才能呈現真正的本性,淨化便是使人的靈魂擺脫肉體的束縛。在《斐多篇》中柏拉圖對此作了詳細的描述:靈魂因被身體汙染而變得沉重汙濁不夠透明,並因對于死亡的畏懼和對于肉身的追求而被繼續封閉在肉身中,墮入輪回。只有不被汙染的靈魂才能擺脫輪回在來世進入極樂世界。這些思想可以說都來自于奧菲斯教義。但奧菲斯教的淨化是通過某種宗教儀式來進行,在柏拉圖這裏則演變爲一種哲學性的淨化,也即成了一個認識問題。

同樣是在《斐多篇》中,柏拉圖認爲人的身體總會將人們對于事物的認識引向歧途,由身體所産生的各種欲望和情感又總是幹擾人們使之無法進行任何有效的思考,所以要獲得關于某事物純粹的知識,就必須擺脫肉體。拒絕身體的罪惡,才能使靈魂不受汙染,才能獲得純潔無瑕的知識。在這裏,靈魂的淨化從最初的擺脫肉體幹擾到最後與獲得純潔無瑕的知識等同了起來。柏拉圖又提出只有實踐哲學(包括學習和應用),以哲學對靈魂進行淨化才能在離開肉身時達到純潔的狀態。可以看出,雖然仍未完全擺脫奧菲斯教的影響,但在柏拉圖這裏靈魂的淨化和獲得真理性的認識統一了起來。

注:本文根據大愚觀點整理

本文爲《東西方美學參證》系列文章之八

藝術、哲學、宗教與人生

【藝術與自然】藝術的起源及其與“模仿自然”的關系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