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關羽殺出重圍沒死,蜀漢將會發生4種不可控場面,不少人要倒黴

陋室文史 2024-04-08 15:48:39

公元219年的下半年,成爲了關羽一生中最爲跌宕起伏的篇章。

從水淹七軍到命喪東吳,世人對關羽之隕落常感慨萬千,惋惜不已。

然而,抛開曆史的無情,若是我們放飛思緒,假設在那個寒風凜冽的219年冬日,關羽能奇迹般地突破重圍,僥幸回到劉備身旁,蜀漢接下來又會變成什麽樣呢?

從水淹七軍,到命喪臨沮

回想關羽臨沮被斬的4個月前,也就是219年8月的時候,他正借助天時之利,于荊北雨季大破曹魏七路大軍,並且擒于禁、斬龐德,瞬間振奮天下反曹之勢。

然而,這一切,隨著10月雨季的結束而煙消雲散。

此時,襄樊的大水開始退卻,關羽也失去了水戰優勢,徐晃于是向關羽發起了最後的猛攻。

徐晃此行領軍,率領的可是曹操多年的“家當”。爲打破樊城之圍,曹操征調了各地守軍前來相助。徐晃也不負重托,一舉擊潰關羽,迫使其退守漢水以南。自此,樊城之圍終于解除。

盡管關羽戰敗,但他的水軍在漢水上仍擁有絕對的掌控力,這使得徐晃不得不北歸,也象征著曹操對襄陽的戰略性放棄。

對關羽而言,雖然他未能攻克樊城拿下“一等獎”,但至少也能拿到襄陽這座“二等獎”。因爲以當時曹魏的撤軍姿態來看,關羽取下襄陽應該是比較輕松的。

而只要拿下襄陽,劉備就將擁有整個南郡,曹、劉也將以漢水作爲荊州北部的界限,形成暫時的邊界平衡。

但曆史的腳步總是充滿了變數,蜀漢內部的兩個“鼠輩”,讓一切陷入了最糟糕的境地。

關羽此次北上,留糜芳守江陵、士仁守公安,二人同時負責保障前線的糧草及軍需。

不料戰事開打後,前線收到的物資經常短缺,甚至出現延遲,這觸怒了關羽,聲稱等他回去後一定嚴懲二人。

糜芳、士仁本就對關羽的輕慢爲人不滿,加上他們又對關羽的問責感到恐懼,于是,當東吳偷襲荊州時,二人直接棄城投降。這意味著關羽徹底失去了根據地,只好踏上逃亡之路。

與此同時,呂蒙使用攻心計,對江陵的城民倍加善待。而關羽軍中兵士的家人們,大部分生活在江陵,所以,此舉變相削弱了蜀軍戰意,導致最後大家都無心再戰,紛紛潰散。

無力回天的關羽,在東吳的追擊下,只得率領殘部敗兵往麥城方向退卻。

最後,在臨沮這個地方,關羽與兒子關平一同被擒,父子二人的命運也一同走向了終點。

場面1:蜀漢爆發內戰

假設曆史的車輪能夠倒轉,我們或許會見到一個截然不同的場景:關羽揮刀破敵,勇猛地殺出一條血路,成功擺脫東吳的追殺。

曆史如同一條蜿蜒前行的路,路上有若幹決定命運走向的“路口”——一個決策、一場戰役,或是一段統治。而每一個選擇,均能開辟一條全新的路。

因此,不妨讓我們從確切的曆史記載中稍作離開,展開想象:倘若關羽當年成功脫險,蜀漢的命運又將何去何從?

首先,可以預見的是,關羽的歸來,將引發一系列不可控的連鎖反應,這些事件可分爲影響蜀漢內部和外部的兩大層面。

我們先從內部層面分析。關羽在回到成都後,此時他最恨的人,除了棄城投降的糜芳、士仁,必定還有劉封和孟達。

劉封,荊州長沙人,一度可能是劉備的繼承人。那還是在劉備四十歲那年,當時的玄德兄以爲自己這輩子都生不出兒子了,于是將劉封收爲養子,視作己出,並培養他接替自己的事業。

當然,我們都知道,後來“阿鬥”劉禅出生了。盡管如此,劉備早年與劉封之間建立的感情,並未因劉禅的出生而淡化,劉備仍對其寄予了厚望。

在漢中擊敗曹操後,劉備下令,讓劉封聯同孟達,順著漢水向南挺進,對東三郡發起攻勢。

東三郡,指上庸、房陵和西城三郡。盡管這些郡縣位置偏遠,但它們在戰略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上庸郡以其廣闊的疆域尤爲突出。

劉封與孟達不負所望,發揮出色,在預期之中成功占領這些重要地區。此戰過後,劉封晉升爲副軍將軍,掌管一大塊遼闊土地,手下至少統帥精兵五萬,其威望和勢力與一方諸侯無異。

而說起劉、孟二人能夠如此順利的一大原因,正是關羽北上攻襄樊了,這就導致襄陽、樊城的魏軍無法派兵支援東三郡。

但反過來,當關羽向劉封、孟達求援時,他倆卻拒絕了。

拒絕的理由是東三郡新近收複,民心尚未安定,若此時調兵恐引起當地叛亂。

這話聽上去有理有據,但如果換個角度想,也可能是二人冠冕堂皇的說辭:或許在他們看來,關羽的襄樊之戰跟自己並無太大關系,所以不願意將辛苦打來的兵力隨意耗散。

當然,無論是劉封、孟達抑或關羽,都未料到東吳會違背盟約,卑鄙地偷襲荊州。

本來,即使關羽未攻下樊城而是拿到襄陽這個“二等獎”,想來他也不會對劉封、孟達過于苛責。可現在的情況是——襄陽、樊城一個沒破,荊州還被東吳人搶走了。

在這種結果下,以關羽的性情,他大概率需要找人泄憤,劉封和孟達無疑是“最佳人選”。

不過,在真正的曆史中,當孟達得知荊州失守後,他就第一時間跑去曹魏了。

孟達真乃一小人,他在給劉備的告別信中,將所有的責任都轉嫁給劉封,稱與他的矛盾已達到難以容忍的地步,所以才在無奈之下投降了曹魏。

不僅如此,孟達還別有用心地向劉封發去書信,煽動其一同歸順魏國,相比之下,劉封則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

對他而言,劉備是情同父子的恩人,這般情義使得劉封不但堅拒投降,反而與孟達決裂,舉兵相向。從這點可以看出,劉封對蜀漢的忠誠絕非虛言。

不過,關羽可不管劉封與孟達之間的事,他只想質問劉封此前爲何不派兵救援。而這樣的質問,就是變相要求劉封向他謝罪。

當劉封收到關羽的質問信後,他無疑被夾在了委屈與憤怒之間。要知道,東三郡以前的權力結構並非唯他獨裁,孟達亦有很大的權力,所以許多決策並非劉封一人說了算。

而現在,孟達這等奸賊背叛了蜀漢,歸降了曹魏,他劉封不僅未隨之叛逆,反而與之對抗。在這一切都已明朗之時,關羽反倒要求他前去謝罪,這情何以堪?

此外,關羽把自己當作“替罪羊”的做法,更會讓劉封感到氣憤。

在他看來:關羽求援時,蜀軍仍占據優勢局面,因此向其支援只是錦上添花,而非急救。

更何況,關羽之所以丟失荊州,顯然是因爲他自己未能察覺東吳的陰謀而疏于防範,可最終卻把這筆賬算在了他劉封的頭上,這份冤屈怎會不讓人憤慨?

然而,我們知道,以關羽自視甚高的性格,顯然他不會理解劉封的委屈。在沒有孟達可以追究的情況下,關羽的憤慨和指責都將指向劉封。

《三國志》對劉封的評價是“剛強勇猛”,而且,正如前文所述,劉封在東三郡擁有的勢力猶如一方諸侯,言下之意,劉封也不是好欺負的。

而對劉備來說,劉封和關羽之間的選擇也同樣困難。二人雖無血緣關系,卻勝似親人,劉封如同劉備的親兒子,關羽則如同劉備的親弟弟。

在以上多重因素的交織下,孤傲、好戰的關羽與深感委屈、憤怒的劉封之間,可能演變爲一場蜀漢內部的軍事沖突。

場面2:劉備舍“亮”保“羽”

關羽和劉封之間的沖突,也可能在他與諸葛亮之間上演,當然,二者不會在戰場上開戰,而是政治上的鬥爭。

在長達半年之久的襄樊之戰中,位于巴蜀的益州集團對荊州毫無援手,沒有發過一兵一卒,更叫人費解的是,即使後來關羽深陷絕境,益州方面也沒做出任何表態,哪怕一道救援命令都未曾下達。

這般情形不太尋常,就好像劉備、諸葛亮對關羽的出征渾然不知似的。

後世學者也對此頗爲疑惑,有的學者甚至認爲是《三國志》的編纂者陳壽有所疏忽,畢竟,像增援荊州、解救關羽這樣的重大事務,蜀漢那些傑出的謀士們不可能視而不見。

近現代知名學者章太炎先生,更是大膽地提出了一種設想:諸葛亮這是在“借刀殺人”。

我們先暫且不討論這種陰謀論,但至少可以推測的是,連曆代學者們都頗有疑問,那麽作爲關羽本人,心中恐怕只會有更多的疑問。

倘若昔日,關羽奇迹般破圍而出,重踏成都之境,他必會先詢問兄長劉備的不援之謎。考慮到二人的結拜之情,關羽不至于跟劉備産生矛盾。

那麽,他的矛頭極可能轉向另一個人——蜀漢“智囊”諸葛亮。

從蜀漢內政到軍務,每每之事,劉備無不聽從諸葛亮的謀劃。因此,關羽難免會認爲,益州對自己不施援助之舉,實際上是諸葛亮的主意。

要知道,從關羽丟失荊州到一路潰逃,益州方面完全就是按兵不動,沒有任何反應,別說火速救援的命令,就連與荊州相鄰郡縣接應的命令都沒發布過。

所以,倘若關羽回歸益州,他必將直面諸葛亮,質疑後者的一系列決策。

關羽可能會在心中追問:“究竟是策略上的失誤,還是蓄意爲之?”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在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後不久,關羽和張飛二人,便因劉備與諸葛亮的情誼日漸深厚而心存不滿。

所以,在經曆荊州一役後,關羽對諸葛亮的不滿預計將愈演愈烈,甚至可能聯合性情火爆的三弟張飛以及勢力龐大的“益州派”,共同對“荊州派”的諸葛亮進行邊緣化與打壓。

那麽,在關羽和諸葛亮之間,劉備又會偏袒哪一方呢?真實的曆史給出了答案。

在得知關羽不幸戰死的消息後,素來從善如流的劉備,爲了給關羽報仇,完全不理會諸葛亮的意見,執意要對東吳征伐。可見,劉備在心中會更加偏向關羽。

因此,假設關羽歸來,重回劉備身旁,那麽諸葛亮恐怕難以再跟關羽一同共事。內憂外患之下,諸葛亮選擇退居的可能性也由此增大。

也就是說,面對諸般紛擾,諸葛亮也許會“提前退休”,回到故鄉南陽,追逐起甯靜致遠的生活。這並非全無可能。

場面3:關羽複仇東吳

正如前文所述,劉備得知關羽殉難後,抱定了東征複仇的決心。因此,如果關羽奇迹般地生還了,那麽討伐東吳的任務會落在他的肩上。

曆史上,劉備在猇亭被陸遜火燒連營,慘敗而歸。那麽假如是變成了關羽對陣陸遜呢?兩位名將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諸位不妨發揮想象。

場面4:蜀漢與東吳和談無望

在真實曆史中,諸葛亮後期之所以能夠五次北伐曹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向東吳示好,修複了與其的盟友關系。但若關羽存活,孫權是絕不可能與蜀漢恢複和談。

因爲,孫權對關羽的恨,實在是深入骨髓。

結合《三國志》中對于關羽死亡的種種記載來看,關羽是在孫權的授意下被殺的。也就是說,即使知曉殺害關羽會招致劉備的決絕複仇,孫權仍要將其處死,可見他對關羽的恨有多深。

此恨,出于兩重原因:一是孫權對于強敵關羽的忌憚;二是因關羽屢次羞辱孫權,並在襄樊之戰期間擅自動用東吳軍糧,磨盡了孫權的忍耐。

綜上所述,只要關羽還在人世,孫權斷不會與蜀漢重修舊好。這意味著,蜀漢將無法心無旁骛地北伐曹魏,屆時,南方戰場將演變成一場你死我活的拉鋸戰……

0 阅读: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