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尼姑庵,大都建在寺廟附近?尼姑庵裏供著什麽佛?

古城青衣 2024-05-08 17:39:35

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

釋迦牟尼,一個名叫悉達多的王子。

放棄了王室奢華,于菩提樹下悟道。

隨後,佛教跨越了千山萬水,來到了中國。

便如春風化雨,遍地開花。

一時間,從皇城根兒到鄉野小村,佛塔、禅院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都說“男女授受不親”,佛門裏頭這事兒更是講究。

可說來有趣,中國佛教界裏有這麽一景兒,和尚廟旁邊總伴著個尼姑庵,像是約定俗成的標配。

這是爲什麽呢?

尼姑的由來

尼姑,這個稱呼並非正式的佛教用語,而是民間對她們的昵稱。

正式稱謂是“比丘尼”。

意味著她們已經剃去三千煩惱絲,穿上了樸素的僧袍,開始了修行。

釋迦牟尼佛降生七日,母親摩耶夫人便離世。

這世間因緣,讓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接過來撫養。

後來,大愛道耶輸陀羅,這位智慧與勇氣並存的女性。

領著五百釋迦族的姐妹,懇求佛祖,願跟隨其腳步,踏入佛門,成爲比丘尼的先驅。

中國第一位比丘尼,可追溯到西晉。

一個風雨飄搖的朝代,正值亂世。

佛教的光芒,在這樣的背景下,顯得尤爲溫暖人心。

那時,有一位名叫淨檢的女子。

她的心,如同被佛法的甘露所滋潤,萌生了出家修行的念頭。

不單是爲了逃離塵世的紛擾,更是爲了追尋心靈的解脫和智慧。

在那個時代,女性出家並非易事,需有極大的決心與勇氣。

淨檢法師的機遇在于,她遇見了來自遙遠西域的沙門智山。

智山法師,這位來自異域的僧侶。

僅帶來了佛學的深奧知識,更成爲了淨檢剃度的見證者。

在智山法師的引領下,淨檢于洛陽宮城西門完成了她生命中的重大儀式——剃發與受十戒。

這一剪,剪去了三千煩惱絲,也剪開了中國女性出家修行路。

受戒之後,淨檢正式成爲沙彌尼。

踏上了比丘尼的修行之路。

也由此成爲了,中國曆史上第一位有記錄的“比丘尼”。

遁入佛門之後,她就像那武俠小說裏的女俠,召集了一幫志同道合的“姐妹淘”。

一共24位。

浩浩蕩蕩的,在洛陽宮城西門紮了根。

建起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座衆尼寺廟,竹林寺。

這名字聽起來就清新脫俗,仿佛能聞到竹香,聽到風穿過竹葉的沙沙聲。

頗有幾分江湖兒女的灑脫和超然。

有了竹林寺這個開頭。

接下來的故事,就像春天的野花,哪兒哪兒都開始綻放了。

“比丘尼”這個詞,不再只是佛經裏的生僻詞彙。

它開始走進大街小巷,走進了人們茶余飯後的談資。

各地紛紛響應,一座座尼姑庵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就像是連鎖店開遍了大江南北。

只不過這些“店”賣的不是商品,而是心靈的甯靜和對佛法的虔誠。

這些尼姑庵,有的藏在深山老林,雲霧缭繞,恍若仙境;

有的坐落在鬧市一隅,靜谧安然。

這幫“尼姑姐姐們”雖然遠離了紅塵的喧囂。

但她們的生活卻充滿了煙火氣,種菜、誦經、打坐、交流心得,日子過得充實又自在。

爲什麽尼姑庵挨著寺廟?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

怎麽這些“尼姑庵”,好像特別偏愛和寺廟做鄰居?

按佛家的規矩,男女有別。

這可不是簡單的性別差異,而是關乎修行的清淨與專注。

在寺廟這個男人的地盤,女子通常是“閑人免進”的。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性別隔離”。

但實際上,這是佛門爲了維護修行環境的清淨,避免幹擾。

畢竟修行路上,心無旁骛可是關鍵。

當時,大愛道,領著500位女子要跟著釋迦牟尼佛祖去修行。

釋迦牟尼佛祖呢,他老人家一琢磨。

這事兒有點棘手。

畢竟在那個年代,男女有別的觀念深入人心,他擔心女衆的加入會讓清淨的佛門變成八卦小道場,影響修行氛圍。

關鍵時刻,有人站了出來:

“您看,咱們佛教講究的是普天之下,萬物皆可度,女子也是衆生中的一員。再說,心誠則靈,不分男女,只要心中有佛,何必分個高低貴賤呢?”

這一番話,有理有據,說到了佛祖心坎了。

但是,佛祖畢竟是智慧的化身。

他心裏還是有點顧慮,擔心萬一真亂了套怎麽辦?

于是乎,他靈機一動,親自設計了一套“八敬法”。

相當于給比丘尼們,量身定做的修行“行爲准則”。

這“八敬法”中的第七條。

簡直就是佛門版的“距離産生美”原則。

它不僅揭示了,爲什麽“尼姑庵”和寺廟總像是形影不離的好鄰居,還巧妙地平衡了修行與人性的微妙關系。

“不同比丘同住一處結夏安居”。

男女界限分明,避免了修行路上可能出現的“火花”,保證了佛門淨地的清靜無染。

畢竟,在佛教圈子裏。

大家都知道,修行路上最怕的就是“情關”這一劫,所以這條規定是防患于未然。

但有趣的是,這規定還有下半句:

“也不得遠離比丘住處結夏安居”。

這就像是家長對孩子的叮咛:

“去玩可以,但別跑太遠,晚飯前要回家!”

對于比丘尼來說,寺廟不僅是精神的燈塔,更是知識的寶庫,她們需要定期去學習。

這樣一來,尼姑庵選址就成了技術活兒。

不能太近,以免影響各自修行的專注;

又不能太遠,免得比丘尼們來回一趟得翻山越嶺。

跋山涉水,估計還沒到寺廟,腿都走細了,哪還有力氣專心致志學佛法呢?

而且,在那個久遠的年代,安全問題可不像現在這般有警察叔叔隨時待命。

尤其是對于那些遁入空門的女子來說。

想要在紛擾的世界中,尋得一方淨土。

還真不是件容易事兒。

想象一下,一群比丘尼,帶著對佛法的虔誠,躲進了深山老林。

本想圖個清靜,結果卻成了山賊劫匪眼中的“香饽饽”。

于是乎,聰明的古人就想出了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把尼姑庵建在寺廟附近。

這樣一來,既滿足了遠離塵囂,清修的要求。

又能借著和尚,給自己加一層無形的保護罩。

萬一真有不速之客上門拜訪,比如那些不識好歹的山賊。

尼姑們只需一路小跑,穿過那條熟悉的小徑,就能迅速“投奔”到隔壁和尚那裏,尋求庇護。

純粹,才是最動人的風景

這些“尼姑庵”緊挨著寺廟。

與其說是物理上的靠近,不如說是精神上的相互守望。

這種布局,讓比丘尼們在遵守戒律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佛法大家庭的溫暖。

既保持了必要的界限,又不失爲一種奇妙的共生。

佛門世界裏雖然講究男女有別,住持師父的衣襟或是比丘尼師太的袈裟。

一個寬大飄逸,一個簡樸合身。

但當他們雙手合十,閉目誦經時。

那份對佛法的虔誠之心,就像是同一輪明月映照下的兩汪清泉,清澈無二。

正殿中央,端坐著的依舊是那“三世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

佛像前那幾縷輕煙,伴著淡淡檀香。

讓人內心平靜與超脫。

無論男女,這份純粹,才是最動人的風景。

14 阅读:4922
评论列表
  • 舍得 24
    2024-05-08 19:21

    現在和尚尼姑道士都可以結婚了

    宛風 回覆:
    法律沒有禁止
  • 2024-05-14 07:59

    僧尼搭配,念經不累[笑著哭]

  • 2024-05-12 14:55

    爲了避免陽盛陰虛而設置的

  • 2024-05-11 11:58

    供的歡喜佛[得瑟]

  • 2024-05-11 13:42

    南無阿彌陀佛!

    李孝新 回覆:
    南無歡喜戰鬥佛。[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 2024-05-13 12:47

    歡喜禅?

  • 2024-05-14 23:09

    遇鬼殺鬼,遇佛殺佛,應該徹底消除這些番邦的門派!

  • 2024-05-14 11:18

    配套工程

  • zz 2
    2024-05-15 22:32

    和尚:今晚安全期嗎。 尼姑:死鬼

  • 2024-05-14 08:32

    我以前說過,佛弟子不務農不生産不經商,只伸手去要(化緣),沒有家國情懷(不問紅塵),是幾千年的躺平姿勢。然後現在就有些寺廟收門票了,搞投資了,做生意了,甚至是股份制了,賺的盆滿缽滿。于是又有人不滿意了,說佛弟子戴名表開寶馬喝花酒,哪有修行的樣子?我想問一下佛祖,這個結如何解?畢竟,解鈴還須系鈴人。

    用戶10xxx52 回覆:
    誰說的?古代寺廟有田産和尚必須務農,有些富寺還收租。紅白喜事,做法事念經收費也正常。寺廟別收門票就行,香油錢自願。
  • 2024-05-13 23:34

    定個新規,五十以下塵緣未了,五十以上方可出家。

    生如夏花 回覆:
    那麽多錢啊?
  • 2024-05-14 09:56

    搖錢的地方

  • 2024-05-16 23:11

    呵呵。

  • 2024-05-14 00:10

    不在寺廟附近怎麽行,懂的自然懂[得瑟]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