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擁擠”首都:人口密度是北京75倍,面積卻沒我國一個村大

未央史默事 2024-05-15 09:33:06
前言

提起首都,我們都會認爲該是“北京”這種面積大,而且十分繁華的城市。

但是馬爾代夫的首都“馬累”,卻恰恰相反。

它不僅沒有寬廣的土地,還有著非常擁擠的人口。

1

馬爾代夫,一個由1192個珊瑚島嶼組成的國家,盡管陸地面積僅有298平方公裏,但人口已超過55萬。

在這片洋溢著海島風情的國度裏,有一座令人難以置信的城市——首都馬累。

馬累的面積僅有1.96平方公裏,比北京著名的頤和園還要小,但這座小島卻容納了20多萬居民,是世界上最擁擠的首都。

在馬累,建築就是一種奇迹,由于陸地面積有限,馬累的建築被迫向上發展,高樓林立。

即使是普通的公寓樓,也常常有二三十層的高度,樓頂可以遙望印度洋的碧波萬頃。

而公路卻又狹窄得可憐,最長的路也不足1公裏,最寬的地方只能並排兩輛車。

因此,摩托車成爲了這裏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宛如一條流動的車河,在狹窄的街道上馳騁,整個城市甚至沒有公交系統,人們只能步行或騎摩托代步。

生活在馬累,對于基礎設施的需求也是一大挑戰,馬累面積太小,無法興建機場,只能在相距8公裏的胡拉勒馬菲雅島上修建了國際機場。

供水和電力等基礎設施也都面臨著空間和資源的限制,城市規劃者們不得不耗費大量心血來解決這些問題,在馬累,每一寸土地都是珍貴的資源,必須精心規劃和利用。

而早前的馬累並不是這樣讓人向往的景象。

2

最早的馬累,只是一座小漁村,居民以捕魚爲生,那時的馬累,房舍多爲茅草搭建的簡陋棚屋,臨近海邊,漁民們可以直接把漁獲卸回家中。

雖然生活質樸,但村民們過著其樂融融的日子,12世紀,伊斯蘭教傳入馬爾代夫,馬累村逐漸發展成爲全國最大的聚落,成爲國家政治和經濟的中心。

15世紀,葡萄牙人到達馬爾代夫,他們轟炸和洗劫了馬累村,導致這座小村莊遭到了嚴重破壞。

不過馬爾代夫人頑強重建了家園,很快馬累就複蘇了,17世紀,馬爾代夫統治者開始在馬累興建城牆,以防禦來自海上的威脅。

這座古老的紅磚城牆至今仍矗立在馬累的老城區,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滄桑曆史。

18世紀,馬累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統治者下令在馬累興建皇宮和官員住宅,並修建了多座宏偉的清真寺,如馬累古老的白色清真寺就建于這一時期。

漸漸地,馬累形成了獨特的建築風格,傳統的木結構與伊斯蘭建築元素融爲一體。

19世紀末,隨著馬爾代夫政府開放政策的實施,馬累首次與世界其他地區建立了航運貿易聯系,海外商品源源不斷運入馬累,也爲這座小島帶來了新鮮血液。

20世紀初,馬累引入了電力和自來水等現代化設施,城市基礎設施得到改善,1964年,馬爾代夫獨立後,馬累正式成爲了這個國家的首都。

進入20世紀後期,馬累面臨著人口激增和土地資源短缺的雙重壓力。

爲了緩解人口壓力,政府開始在附近的胡拉馬累島等島嶼上興建新的城市區,並大力發展旅遊業,將馬累打造成一個國際旅遊勝地。

90年代後,馬累陸續開展了一系列城市更新項目,比如興建全新的馬累國際機場,擴建和現代化馬累港等,將這座小島城市與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緊密。

這些設施也導致了馬累進一步的發展,而且馬累大部分和國際接軌的設施,都有著我國參與建設。

3

近年來,中國在馬累廣泛參與了多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爲這座城市的現代化進程貢獻了力量。

電力、港口、保障性住房等都是中國援建項目的重點領域。

最著名的當屬中馬友誼大橋,這座巍峨雄偉的大橋將馬累與附近的庫拉馬蒂島相連,爲本地居民和遊客提供了一條便捷的交通通道。

對于依賴進口建材的馬爾代夫來說,實施大型建設項目向來具有挑戰,中馬友誼大橋建設過程中克服了物資緊缺、海上施工環境惡劣等諸多困難,用雙方的友誼和智慧成就了這一傑作。

橋身時而拔起,時而跨海,仿佛一條巨龍在印度洋上盤旋騰飛,這座大橋不僅成爲馬累城市新地標,更見證了中馬兩國人民之間的深厚友誼。

在馬累街頭,隨處可見中國援建項目的身影,從現代化的公共住宅小區,到嶄新的電力輸配站;從改擴建一新的港口碼頭,到維修翻新後的道路,中國援建項目爲馬累注入了新的活力。

這些項目雖然與當地的建築風格稍有不同,但卻展現出了中國工程建設的高超水准,爲當地提供了優質的建築設施。

4

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國際知名度的提高,馬爾代夫逐漸成爲了成熟的旅遊勝地。

然而,馬累作爲首都城市,卻難以建設高層建築,原因在于馬累所在的馬累島地基岩底爲珊瑚石,穩定性相對較差。

如果在這裏興建高層建築,極有可能引發下沉和傾斜等安全隱患,爲了城市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馬爾代夫政府不得不做出艱難抉擇,將馬累的建築限制在中低層範圍內。

雖然建築受限,但是馬累卻沒有止步不前,作爲國家發展重點,馬累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一直在穩步推進。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項目當屬機場改擴建,2014年,中國政府與馬爾代夫正式簽署協議,開啓了馬累機場的大規模擴建工程。

在這個國土面積狹小的島國,機場無疑是對外最重要的聯系樞紐,馬累機場改擴建工程將機場可使用面積擴大兩倍,引入了全新的航站區和滑行道系統。

中國工程隊一邊克服著物資匮乏和環境惡劣等重重困難,一邊保證高標准、高質量地推進工程。

收尾工作完成後,這一機場改擴建項目不僅大幅提升了馬累航空樞紐的運力和現代化水平,更成爲了馬爾代夫基礎設施建設的典範。

結語

馬累雖小,卻充滿生機。在中國政府和企業的鼎力相助下,這座城市正在重塑自己嶄新的面貌。

未來,馬累必將吸引更多的世界遊客前來親眼目睹它海天一色的迷人風光,體驗濃郁的熱帶風情,感受中馬友誼之橋架起的兩國情誼。

參考文獻

抖音百科——馬累(馬爾代夫的首都及人口最多的城市)

山西晚報——2022-09-29《首都故事.馬爾代夫首都馬累,世界最小的首都》

0 阅读:1

未央史默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