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東征金陵:大將開城投降,晉元帝憂憤而死

敏敏聊汽車 2023-12-03 17:13:07

321年,祖逖病逝,王敦再也沒顧忌,便決定東征金陵(建康),教訓晉元帝司馬睿,維護“王與馬共天下”格局。

307年,司馬越開始布局退路,讓琅琊王司馬睿前往江南,王敦、王導隨行。

司馬睿,晉朝宗室遠支,血緣關系疏遠不說,能力、戰略眼光還非常差,威望嚴重不足。

溫峤從並州來到金陵,看到司馬睿,不由大失所望,擔心江南保不住。

但是,與王導交談後,溫峤改變了看法,江南可以立足,因爲這裏有“管仲”。

東晉能夠建立,主要是王敦、王導兄弟的功勞。尤其是王導,此人能力強,眼光長遠,非常善于處理各種棘手的事情。

司馬皇室、北方南遷士族、江南士族、流民帥這四股勢力,構成東晉權力的根基,王導都能妥善處理。

例如,江南士族不理會琅琊王司馬睿,是王導出馬,與本地大族顧榮、賀偱、紀瞻搞好關系,談妥條件,他們才肯合作。

祖逖北伐,王導也是極力爲他爭取資源,讓司馬睿給祖逖支持,即便拿出一千多的口糧,以及三千匹布,也是對流民帥的肯定。

王導主持朝廷事務,居中協調各方面關系,王敦率兵坐鎮荊州,王彬、王舒、王含也控制一方,司馬睿才能安穩待在江南。

317年,長安陷落,晉愍帝司馬邺被殺,司馬睿自封晉王。次年,匈奴劉聰殺司馬邺,司馬睿稱帝,建立東晉。

作爲晉室遠支,司馬睿能繼位,除了“八王之亂”和遊牧騎兵南下導致衆多宗室被殺外,主要是王敦、王導支持。

登基稱帝那天,司馬睿喜笑顔開,便拉著王導一起“南面而坐”,表示感激。

王導很聰明,他大局觀強,婉拒司馬睿,維護皇室的尊嚴,讓建立在“泥沙”基礎上的東晉王朝不至于崩塌。

司馬睿也知道,自己之所以能當皇帝,是王氏等門閥的支持。但是,司馬睿畢竟是皇帝,他不願當“木偶”。

爲了重振皇室權威,司馬睿決定“過河拆橋”,對門閥士族“說不”,從而激化了內部矛盾。

司馬睿頒布聖旨,宣布將揚州一帶的奴仆釋放,恢複他們自耕農身份,確保朝廷的賦稅征收,以及兵役。

此舉,對朝廷而言好處很多,卻損害了門閥的利益,畢竟他們奴仆多,司馬睿動了門閥的奶酪。

釋放奴仆,朝廷招兵,由劉隗、刁協、戴淵等親信統帥。其中,戴淵坐鎮合肥,名義上支持祖逖北伐,實則防備王敦。

劉隗、刁協在朝廷,分割王導權勢。王導大局觀強,不想撕破臉,自願讓步,但王敦不樂意。

王敦跟王導不一樣,他本就不想擁戴司馬睿繼位,只是王導堅持,王敦才改變初衷。

司馬睿“過河拆橋”,王敦不能容忍,他要教訓司馬睿:“東晉王朝,究竟誰說了算。”

王敦手握重兵,但軍事能力一般,只是琅琊王氏占據衆多要職,且朝廷軟弱,才顯得“特別強”。

王敦很精明,只要自己起兵“清君側”,門閥絕對不幫司馬睿,攻克建康易如反掌,卻擔心祖逖。

祖逖是流民帥,武力值強悍不說,還以收複中原爲己任,對朝廷忠心耿耿。

祖逖活著,王敦與司馬睿矛盾尖銳,但不至于撕破臉。一旦祖逖病逝,王敦便肆無忌憚,司馬睿麻煩就來了。

祖逖北伐,中流擊水,但皇室、門閥之間矛盾加劇,無法也不願意支持他北伐。如此,祖逖北伐心有余而力不足,對前途充滿憂慮。

321年底,祖逖病逝,弟弟祖約能力一般,且對朝廷談不上多忠誠。如此,王敦再也沒有顧慮,決定發兵教訓司馬睿。

322年,王敦在武昌起兵,打著誅殺劉隗、刁協的旗幟“清君側”,數萬大軍殺向建康。

司馬睿也很硬氣,他下令各路兵馬勤王,並身著戎裝,准備跟王敦決一死戰。

但是,司馬睿也在找退路,他拒絕劉隗、刁協建議,沒有誅殺建康城內的王導及其族人。

王敦起兵,王導帶著族人每天去請罪。司馬睿非但不處罰,還得低調:“茂弘(王導字),以後的事情,還得靠你呢。”

司馬睿知道,門閥不支持,他打不贏王敦,如果對王導下手,自己必死無疑。

果不出所料,坐鎮石頭城的大將周劄,義興頂級門閥的首領,直接開城投降王敦,建康再也無險可守。

劉隗的兵馬也是一觸即潰,不堪一擊,其余門閥則看笑話。即便是溫峤,也阻止太子司馬紹出擊,免得送死。

如此,司馬睿深感失望,自己脫下戎裝,宣布投降,並讓劉隗、刁協趕緊逃走,自謀生路。

王敦勝利了,准確說是門閥勝利,司馬睿重振皇權的企圖以失敗告終。

王敦在石頭城,始終沒進入建康,連司馬睿他都懶得見一面,無視皇帝的存在。

司馬睿給王敦加官進爵,他也一律不接受。司馬睿認爲王敦想當皇帝,便派使者去試探他。

司馬睿:“將軍如果感激晉室,這也是忠義之士。不然就讓我回家,繼續當王爺。”

言外之意,王敦想當皇帝就早說,我司馬睿早就不想幹了。當年,也是你們兄弟選擇我,如今我無話可說。

王敦回複也很霸氣:“皇帝不是想當就當,更不是想不當就不當,你說了不算。”

當然,此時王敦還沒當皇帝的打算,他只是想教訓一下司馬睿而已。

司馬睿不能廢,王敦便想廢太子,因爲司馬紹很不簡單,他有司馬懿的氣質。

司馬紹,也就是後來的晉明帝,東晉唯一文武雙全的帝王,可惜英年早逝。

王敦此次東征,司馬睿都選擇投降了,他還坐上戰車,准備效仿曹髦,跟王敦決一死戰。

溫峤阻攔,司馬紹不聽。溫峤情急之下,拔刀砍斷繩子,戰車無法使用,方才避免更大的麻煩。

王敦廢太子,包括王導在內都不同意,都極力反對這麽做。門閥士族可以容忍王敦討伐司馬睿,但決不能廢太子,重新洗牌。

廢太子不成,王敦便退而求其次,他更換朝廷一百多位大臣,把司馬睿的人事安排“一票否決”,司馬睿欲哭無淚。

王導依然是丞相,他繼續尊重司馬睿,但司馬睿卻不習慣了,他不堪忍受屈辱,整天悶悶不樂,當年就駕崩。

司馬睿駕崩前,讓王導當托孤大臣,輔佐晉明帝。如此,“王與馬共天下格局”繼續,琅琊王氏依舊強悍。

王敦安排妥當,也不進建康,而是直接返回武昌。2年後,王敦再次起兵,卻沒有這次幸運。

晉明帝找到了幫手,士族也不支持王敦,琅琊王氏也不是一條心。王敦中途病逝,余部很快被平定,但王導依然是丞相,琅琊王氏也沒有傷到元氣。

0 阅读:0

敏敏聊汽車

簡介:專注汽車知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