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詳解儒釋道核心以及三家差異,論真理在哪家

複心同然 2024-04-22 17:51:29

前言

儒釋道是中國思想的三大支柱,三家核心皆是對宇宙以及人類的闡釋。宇宙從何而來,宇宙本體是什麽,人類從何而來,人類與宇宙之間的聯系是什麽等人類最核心的問題。人類社會問題的起點便是對宇宙以及人類自身要有真理性的認識,因爲這是所有社會問題的起點。

若在此根本問題上沒有弄清楚,就好像人類是閉著眼的瞎子在改造社會,瞎子連自己是誰都搞不清楚,又如何能夠把社會改造好呢?三家此宇宙人類根本問題皆有答案,三家核心思想拿來對比的話是有區別的,許多人認爲三家合一主流。

說出這樣的話的人皆是學到了一些前人觀點,拿來胡謅,是一家都沒學明白的人才能說出這樣的荒謬之論。三家雖有相同之處,可在其思想核心之處是有區別的。三家之中是否有對宇宙人類真理的認識存在,如果有那麽真理在誰家,本文將針對此問題做出解讀。本文約八千余字

01

道家

道家代表人物是莊周與老子。據近代學者考證,《老子》是戰國末期成的書,若以此觀點論之,道家的鼻祖是莊子 。莊子是宋國貴族之後,曾擔任過漆園小吏,後來辭去職務,以種田捕獵爲生。

莊子的代表作是《莊子》一書。核心的思想在內七篇,內七篇是莊子本人所作。《老子》作者被稱爲老子,是老子所作。此二書先後順序並不重要,重點是要掌握此二者思想異同。

《莊子》核心是個人達到與大道同遊的境界,活得逍遙自在。《老子》核心依靠無爲思想來治國。側重點是治國。

道家有三部經典,稱爲三玄《老子》、《莊子》《易經》。《易經》是道家與儒家共同的經典,是中國哲學底層核心思想。

《莊子》內七篇思想總結。

《逍遙遊》核心思想講述道,莊子告訴世人,有一個大道的存在,人生最高的逍遙是悟得大道,與大道同遊。

《齊物論》核心思想講述道通爲一,是萬物與我並生,世界一切皆是來自道,萬物沒有區別,本質皆是道。

《養生主》核心講述是道之理,若順道之理而活,便可存生養生。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而無磨損。因爲不被外在的形象所惑,而是神遇牛的骨骼經絡。莊子以庖丁解牛來比喻道之理,可謂非常形象。

《人間世》核心思想和《養生主》大同小異。莊子把牛換成人間,書中講述顔回要去拯救百姓,被孔子教導應該如何與年壯行獨,輕用其民的暴君相處,還能保全生命的故事。孔子教導可以理解爲,讓顔回把世間當牛,把自己當刀,在縫隙中保全自己。

《德充符》核心講述是道之德,德者得也,德是指從道得到的本性。莊子告訴世人,保全道所賦予的本性的人,無論是斷腿,亦或者是長得奇形怪狀,德保全了便是全人。

《大宗師》核心講述道是什麽,如何去悟道。人生于道中像魚生于水中。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于道術。魚不知道自己活在水裏,人也不知道自己活在道裏。莊子說以坐忘去悟道。所謂坐忘是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

《應帝王》講述以道之無爲治理天下。南海的大帝叫倏,北海的大帝叫忽,中央大帝叫渾沌。倏與忽常常相約在渾沌住處見面,渾沌對待二人非常和善。倏與忽商量著要報答渾沌的善待之情,說:“人有眼、耳、口、鼻七個孔,用來看、聽、吃、呼吸,單單渾沌沒有,我們嘗試著爲他鑿開七竅。”

于是每天鑿一個孔,鑿了七天渾沌就死了。渾沌無爲之時過得逍遙自在,因倏忽的有爲而死。莊子是在諷刺以自我意志強加于他人,而造成他人的死亡的治國者。有爲死而無爲生,莊子希望治國者學會以道之無爲使得天下自行發展。

莊子思想總結:《逍遙遊》與大道同遊,《齊物論》道通爲一,《養生主》循道之理。《人間世》循道之理可存身。《德充符》存道之德即是完人。《大宗師》以坐忘領悟道。《應帝王》無爲生,有爲死。

《道德經》講道與德,老子認爲道是宇宙的本原,德是萬物從道獲得的本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世界的本原,名是變化的名稱概念。道德經開篇便是闡釋易道,一陰一陽,道爲陰,名爲陽,道亘古不變,名時時在變。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人類之前的一切都是無名,有人類而萬事萬物有了名稱。無名有名一也,以有名而論無名,故名可名,非常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皦。

虛極靜笃,無欲,可觀道之妙。有欲可以觀道之規律。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道與名,此兩者出自一個而名不同。道即名,名即道。二者共同名字叫玄。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衆妙之門在道與名合才是道,道與名分開,就達不到衆妙之境界。

道德經是在闡釋易。一陰一陽,陰爲道,陽爲名。陰陽和合才是道衆妙之門,而大多數的人類只看得到名,看得到變化的世界,也就是看得到陽。卻看不到道,看不到恒常的世界,也就是看不到陰。而要對世界全面的認識在于二者皆可見,二者離其一皆非衆妙之門。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德者得也,從道所得的本性便是德。層次高的德,是忘記德,也就是虛靜無爲是最上。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層次低的德,是不失去從道獲得的本性禀賦。

老莊思想其核心思想是在闡釋世界本原,以及悟道方式方法,並以此來安頓生命以及治理國家。

道家核心是在闡釋易道,告誡世人不要只看到變化,還要看到變化本質是不變。道家認爲世界本原是道,但這個道是無法說的,所謂道可道,非常道。道不可說,只可被領悟。通過心齋坐忘,虛極靜笃之法領悟大道。

道家對于世界本原‘道’的認識。

莊子是與大道同遊。老子是講人要取法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在道家思想中,道與人的關系非爲一,而是爲二的,人若學會道的運行法則便可安頓好生命。

02

禅宗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漢語系佛教主要有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律宗、淨土宗、禅宗、華嚴宗、密宗八個宗派。現今提到中國佛教,是以禅宗爲主,禅宗真正完成了佛教中國化。

禅宗之前,佛教是貴族與士大夫家族壟斷的小衆化學說。禅宗把佛教從千繁複雜的教義之中解脫出來,主張見性成佛,在家也可修行。禅宗鼎盛時期是在唐朝。

菩提達摩爲創始人,被尊爲初祖,其後幾代的傳承者依次有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等。禅宗傳承的影響,自四祖道信時開始擴展,結束了流動生活,于黃梅雙峰山聚衆定居,墾荒自給。五祖弘忍始爲朝廷承認,其禅稱爲“東山法門”,門徒布于全國,形成許多傳禅基地。

禅宗代表著作是《六祖壇經》,此書是中國本土唯一的佛教經典。

故事從禅宗六祖慧能去拜五祖弘忍法師爲師,學習佛法開始。慧能家住在嶺南新州,父親早逝,與老母相依爲命,以打柴爲生。一日在街上聽聞一客商誦經,當即就開悟。慧能詢問此經出處。客告知是薊州黃梅縣東禅寺,五祖弘忍大師在那裏主化。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此處可看到,禅宗核心是要見本性,若見到本性,便可當下成佛。

慧能安頓好老母後,前往黃梅拜五祖爲師。

弘忍問:“你是何方人士,來此欲求何物?”

慧能說:“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只求作佛,不求余物。”

弘忍說:“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像你這樣的怎麽能成佛呢?”

慧能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大師您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呢?”

此處對話是禅宗機鋒,弘忍考驗慧是否具有慧根。禅宗認爲人雖不同,但人人皆有佛性,而佛性沒有不同。弘忍通過此次交鋒,已然認定慧能根性大利,怕有人謀害他,于是差使慧能在後院舂米八個月有余。

一日,弘忍告訴門人:“世人生死事大,你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去哪裏求福田呢?你們回去,各自看自己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給我看,如果誰悟得大意,就把衣缽傳給誰。”

衆弟子聽完皆說,我等不用枉費精力,衣缽必定是神秀上座得去。神秀思來想去,衆弟子不作偈,必是等我作。此時內心煎熬,不敢當面呈偈,于夜晚在走廊上,作了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弘忍見了此偈,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但告訴衆弟子依此偈修行,有大利益。慧能在後院幹活聞得一個小和尚口中念誦此偈,便知此偈未見本性。問小和尚此偈何處而來,小和尚把原委告訴慧能,慧能讓其帶自己到偈子前禮拜學習。

慧能到堂前,因不識字,拜托他人爲其讀,一張姓別駕便高聲朗讀。慧能聽完說,我也有一偈,請別駕代書。張姓別駕非常詫異,你一個獦獠也作偈,這件事真是稀奇。慧能說:“想要學無上菩提,不得輕視初學者。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邊無量罪。”

張別駕說:“你但作,我爲你寫,你如果得法,須先度我。”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個偈子作完,衆人無不驚訝,皆言:“奇了,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五祖見狀怕有人害慧能,于是用鞋子擦了偈子,說亦未見性,衆以爲然。

神秀與慧能,後來皆是禅宗大師,神秀在北方傳法,稱爲北宗,慧能在南方傳法,稱爲南宗。北宗爲漸悟派,南宗爲頓悟派。

從二者所作偈子觀之,神秀未脫離身心,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這是停留在色的境界。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身心爲實,神秀還未能脫相。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塵埃就是欲望,此欲望本也是心産生,所謂煩惱即菩提。煩惱自心出,非來自外。神秀亦不知塵埃也是菩提,拭之無益。

反觀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已然進入空的境界,脫離了色。神秀是看山是山,慧能是看山已不是山。此時的慧能已然入門,要開悟,需等弘仁最後的點撥。

第二天晚上,弘忍到慧能幹活的地方,看到慧能腰上纏石頭,在舂米,說:“求道之人,爲法忘軀,當如是乎!”

問道:“米熟了嗎?”

慧能說:“米早已熟了,還欠最後篩米。”

慧能此時已基本領悟佛法,但需弘仁最後點撥。弘仁用手杖擊了三下而去。慧能明白意思,半夜三更之時潛入弘忍臥室,弘忍用袈裟遮住窗戶,爲慧能傳法。

說至《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言下大悟,“一切法不離自性”。並做了一偈‘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慧能說完,弘忍已知慧能開悟,告訴慧能:“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于是于三更傳衣缽給慧能,告訴慧能:“你是第六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

慧能作“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偈子的時候,慧能已然領悟色即是空,世界本質是空。

而聽聞《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爲什麽頓時開悟,明白性即是空。因爲在這之前,慧能能領悟到空,但不知空爲何物,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出,慧能便明白空即是性。慧能是不識字的,卻成了禅宗一代宗師,這告訴人們智慧本不是學習知識而來,智慧本天生具有,見到本性,就能生萬法。

禅宗的核心是要自見本性。而自見本性依靠頓悟,所謂一念成佛。

03

儒家

人們口中的儒家是孔子所創立的,而孔子本人則是述而不作。孔子是在禮崩樂壞之時,領悟大道,是古代知識集大成者。上‘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下啓程朱,陽明。儒家自古及今所論之道從未變過,其學是一以貫之華夏文明的,是與時偕行的。

萬物皆在變化,而儒家所論性與天道是亘古不變的,儒家聖人所掌握的宇宙真相是性即天道。人與天道是一體的,盡性便可知天。儒家在中國發展已然成了一個大雜燴,人們雖皆在談論儒家不過是談論自我所理解的儒家罷了,離真正客觀存在的儒家毫無關系。

在儒家身上加了太多不應該有的東西,本文所論儒家,便是直擊儒家之核心,以及在中國真正儒家的曆史脈絡。

真正包含孔之所論之道的儒家,只有伏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周敦頤、二程、張載、陸九淵、朱熹、王陽明這一脈,此一脈是真正的儒家,其所論道爲一。

孔子之前就存在《詩》《書》《禮》《樂》《易》五經,孔子作《春秋》。則稱爲六經。所以孔子是華夏文明真正的集大成者,是讓人們領略其古代文明之美不可逾越的高山。孔子之後,孔門便被稱爲儒家。

孔子逝世後,儒家曆程與發展。

孔子逝世後,曾子在洙水和泗水之間繼續傳授孔子之道,這一派被稱爲洙、泗之學。孔子之道,夫子原本寄托于顔子。不幸顔子早逝,孔子悲痛欲絕。不僅因爲早已把顔淵當成自己的兒子,從而真情流露。更大的悲痛是孔子因爲‘道’即將失傳。

孔子評價曾子爲愚鈍的學生。孔子怎麽也想不到,曾子通過切實反省自克,成爲唯一悟道的學生。曾子死,子思接續此道,子思死,孟子接續此道,孟子死,而大道隱。

孟子死後一千五百年,人間未有真正的孔孟之道。孟子逝世後中國這片土地上發生了什麽,哪些思想曾經引領過時代呢?

戰國時代無休無止的征伐殺戮,秦、楚、齊、燕、趙、魏、韓之間互相搶奪領土,發動戰爭。貴族們以奪得他國的土地爲最高目標,秦用法家,幾乎把人性全部抛棄。以律令強制人,以戰功激勵人。秦國被法家塑造成戰爭機器,國人則是機器中的零件,只須按照機器運行法則運轉,人倫人性不是法家考慮的問題,法家考慮的問題是如何幫助諸侯們爭奪天下。法家最大的問題不是站在天下人民的視角,而是站在統治者的視角,視天下百姓如同草芥與工具。

長平之戰,秦國坑殺趙國士兵五十萬,可以說毫無人性。秦國用這一套制度終于奪得了天下,然而僅僅十五年而亡,且爲天下人笑。

賈誼《過秦論》說:“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爲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人自商鞅變法始,便在一條錯誤道路上狂奔。國家治理天下,重在百姓,無百姓無天下。商鞅之法把仁義抛諸腦後,戕害人性只爲個人私欲。把秦國人當成工具人,當成統治者爭奪天下的籌碼。商鞅最後死在自己的法中,被五馬分屍,即使這樣也贖不完他的罪。此人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曆史罪人,一個追名逐利,人性喪失的徹頭徹尾的小人,必將遺臭萬年。

秦亡後是楚漢之爭,天下大亂,生靈塗炭。最終劉邦得天下,劉邦底層出生,最懂底層百姓的真正生活是什麽樣。政權建立便采用黃老無爲思想,政令很少,賦稅很低,任由天下發展,人民安居樂業。

劉徹之時,漢朝面臨北方民族的威脅,劉徹開始了對外戰爭,黃老思想結束。戰爭便要用錢,黃老之治,錢藏于民,朝廷沒錢。于是劉徹改革只有一個主線便是要錢。于是主要來錢權利都要收歸朝廷。如幣制改革,鹽鐵專賣權爲朝廷,以此來應對戰爭巨大開銷。

戰爭上取得的成果所消耗的財産,來自全國百姓。劉徹不用黃老思想了,需要有思想來替代黃老思想,于是董仲舒上場了。董仲舒的學說與孔孟之道完全是兩回事,孔孟只講仁義。

董仲舒梳理先秦各家學說,其特別重視陰陽家的學說。提出三統,黑、白、赤,三統來爲朝代的更替作出解釋,他更像是陰陽家而非儒家。

漢結束便是三國,無休無止的征伐殺戮。曹操在《蒿裏行》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其慘狀可想而知。

魏晉政治更亂,故小撮人不想參與政治,于是研究玄學,在此期間,道家得到了發展。玄學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可以與大道同遊的世界。心靈超出現實世界,進入虛無。

隋唐時期佛教大興,受到統治者的青睐,天下之人不信佛就信老,根本沒有儒家什麽事。唐朝政權是李世民逼父殺兄而來,哪有一點儒家的仁義。儒家是殺一無辜而得天下不爲也。唐朝從皇帝以至于平民皆信奉佛教。

唐王朝隕落後,五代十國77年之間産生了五個政權,同時存在的國家有十個。這是沒有信仰,沒有仁義的世界。臣弑君、子弑父、弟弑兄、人倫不存不再是新鮮事。這時的人比魔鬼更像魔鬼。

直到趙匡胤陳橋兵變重新建立政權,天下才稍微穩定。當時的人經曆了地獄般的五代十國,終于明白一個道理,人若只有利益,全然無仁義之心,變成禽獸只是遲早的事情。法家、道家、佛家皆已被證明不可培養人才,治理好國家。于是宋朝選擇了儒家,重新追溯儒家的起源。

經過周敦頤,二程、張載等人的努力,溯源到了洙泗之學,此學便是儒家正統。于是儒家終于在別的學說都搞不定天下的時候被有識之士在曆史的塵埃之中發掘出來,自朱子而集大成。

朱子《四書章句集注》出來後,就成爲朝廷科舉考試的標准課本。直到清亡,朝代雖然變更,但治國皆借助儒家思想。

明朝陽明先生悟道後便已把孔孟之學的入門途徑辨析十分清楚。陽明先生作爲最後一個悟道者,孔孟之學發展到陽明先生時,于學術上的研究以及如何做功夫,已然辨析清楚。只因朱子權威太大,陽明先生的入道方法被淹沒在曆史當中。宋明清皆用的是朱子《四書章句集注》爲官方用書,讀書人只在事物上求理,記誦詞章句子只爲考取功名,離大道遠矣。

近現代開始了世界曆史,西方世界的全面崛起,中國須改革圖強。于是西方人成爲了中國人的老師,宋明清所尊崇的儒家徹底抛棄。

儒家自此走向末路,在中國社會早已不是主流。只有當人們路走不通時,回過頭來細細研究儒家,才會真正明白儒家的偉大。

儒家真正的思想內核是研究性與天道。而陰陽之道核心便是告訴宇宙之中有萬事萬物皆在變化,而在變化的宇宙之中有二者是永恒者。一爲天道,二爲人性。人性即是天道,一個研究永恒不變的學說不會因爲時代的進步而失去其真理性。今人只能看到中國落後的事實,卻無法看到中國文明的偉大。

04

總結

道家思想總結:道家核心是在闡釋易, 告訴世人,不要只看到變化,還要看到變化背後的不變。道家認爲世界的本原是道,但這個道是無法說的。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家命名宇宙的本原爲道,可並明確闡釋道是什麽。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道德經》

在道家看來,道與人的關系爲二,人應該領悟道與取法道。所以莊子與大道同遊,老子取法于道。

禅宗思想總結:慧能作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偈子之時,慧能已經能夠領悟空。而弘忍爲慧能傳法,講至《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言下大悟,“一切法不離自性”。

弘忍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六祖壇經》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

禅宗不僅認識到世界本原,並且認識到世界的本原是性。見本性即是開悟,即是佛。

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程子曰:“性即理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陽明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儒家思想總結:天道永恒,人性至善,人性即是天道。故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知天矣。”

道家:有一個道存在,但未明確道是什麽。

禅宗:禅宗的空,即可理解爲道家所論‘道’。禅宗闡釋性即是空。見本性則可立刻成佛。

儒家:性即是天道,心之本體即是宇宙本體。

道家之道與人爲二,禅宗見性成佛,儒家性即天道。禅宗與儒家的區別在于禅宗是見性,儒家是知性。只有知性才可真正做到天人合一,真正領悟大道。

真正的真理在儒家,而這個真理是無法以言語來說的,只能修身去求知。

佛老之說有其獨到之處,但未見道之全體,故一直以來儒家對于佛老是非常排斥的。如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說道:“異端之說日新月盛,以至于老、佛之徒出,則彌近理而大亂真。”

惠沉迷于佛老二氏,陽明先生警之曰:“吾亦自幼笃志二氏,自謂既有所得,謂儒者爲不足學。其後居夷三載, 見得聖人之學若是其簡易廣大,始自歎悔錯用了三十年氣力。大抵二氏之學,其妙與聖人只有毫厘之間。汝今所學,乃其土苴,辄自信自好若此,真鸱鸮竊腐鼠耳。” 惠請問二氏之妙。先生曰:“向汝說聖人之學簡易廣大,汝卻不問我悟的,只問我悔的。”《傳習錄》

無論是陽明先生還是朱子,他們對于佛老二氏皆是排斥的。而都認爲佛老之說與聖人之學差異只在毫厘之間。而初學者並不要去刻意區分,修至一定的境界,便可知真理在何處。

結論

宇宙與人類的真理在儒家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