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是聖人,人不知而已陽明先生說:人人胸中皆有一個聖人

複心同然 2024-04-12 10:13:01

今人理解的世界本原是物質構成,雖然人們並不清楚物質又是何物,但不妨礙人們已失去了人的主體性。陽明先生早已明示于事事物物求理無理可求,不可求得真理。先生悟道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孟子曰:“聖人先得我心之同然耳。”

往聖所論是若不知自性則不可知世界真相。人不知性,如被人類馴養的馬早已不知真正的馬是什麽樣子。人類求知真相與馴馬知道自己原來的樣子是一回事。馴馬不可能知道自己原本的樣子,但是人類可以。因爲人類世界有聖人,聖人知道人類原本的樣子,亦留下了使人類活成人類原本樣子的方法。

聖人與人的區別是聖人知性人不知,宇宙萬物皆循本性成長,而人類乃萬物之靈,人類最難之事反而是循本性成長。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人類面對外物引誘而不知內節好惡,則人化物也。人化物者天理滅而窮人欲者也。

當今之人重物而輕心。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人之道,人不循人之道,則定會煩惱四起,性情變得乖戾,不可得一刻安甯。終其一生皆在追求虛無缥缈之事,心深陷名利之中而不知拯救之,實是不知輕重緩急也。

孟子說:“有一個人的無名指彎曲而不能伸直,但並不疼痛而且不妨礙做事,如果有人能替他伸直,哪怕是到秦國、楚國去治療,他也不會覺得路途遙遠,這是因爲他的指頭比不上別人。指頭比不上別人,就知道厭惡。良心比不上別人,卻不知道厭惡,這就叫不知道輕重緩急。”

陽明先生曰:“心即理也,心外無理。”不求真理便罷了,若想入聖門求大道,不知于心上求理,則如緣木求魚。人需要物質供養方可存活,人心不思亦會失去。所謂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人要時刻運用此心,方可保持此心。

性自天降,命自性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人之道在于率性,性元不動,性之氣即心之端。人皆有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謂之四端。人之道在于擴充四端,擴而充之可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聖人是先得同然之心者,是得心之全體者,故聖人所有智慧皆來自人心而非聖人自己學習外在的知識。子曰:“吾非多學而識之者也,吾一以貫之。”陽明先生說:“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良知在人,隨你如何不能泯滅,雖盜賊亦自知不當爲盜,喚他作賊,他還忸怩。”人只是因爲物欲遮蔽,良知在內,自不會失。如雲自蔽日,日何嘗失了?

人人皆可成聖是因爲人人本是聖人,人不知而已。此聖人即是良知,人心之昭靈明覺處即是良知,良知不學而能不慮而知。人若堅信陽明先生所說胸中本有一個聖人,則可棄物欲私心,而追隨心中良知,此便是人生正道。

若依循良知,野人皆可成爲聖人,舜便是典型例子。舜居處深山之中,與木石同居,與鹿豕同遊,他與深山野人的區別極少,不同于人的是,舜聽到一善言,見到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

舜一代聖王,他正是循人心致良知,隱惡揚善。舜自野人成爲聖人,無非循人心致良知,又如何可能成爲聖人?

擴充人心自行仁義始,行仁義自行孝悌始。人之初,社會關系只有父母兄弟,人人皆有孝悌之心,此非外在教育而來,而是人心發與父母便知孝,發與兄弟便知悌。孝悌即是人心,行孝悌即是使得人們擴人心。

人皆有良知,但良知會被物欲所蔽。人在做壞事時,良知一定會警醒他。而人類世界物欲戰勝良知是常態,故任何時代君子少而小人多。君子之學是一定要使良知戰勝物欲,非如此不可入聖門。此便是孔子爲何感歎君子之道鮮矣。致良知,非人不能也,人不由也。

良知人人皆有且時刻都在,致與不致在于個人選擇。由良知指引如同有聖人時時教導,由良知指引是人類完成天命,領悟大道之法。

先生彌留之際說:“此心光明,亦複何言。”因爲先生是把此心完全彰顯之人,是真正的聖人。人類世界真正到的人心皆是極少部分,若欲得心之全體則須不斷彰顯人心,止于至善。

人人胸中皆有一個聖人,人之天命是使聖人彰顯出來,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