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醫療相關提案

醫來說 2024-03-07 10:16:20

代表委員們針對醫療方面的相關建議,一直是兩會期間的熱門話題。

建議將抑郁症納入醫保目錄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作協主席冉冉向大會提交《關于加大對近億抑郁症患者關愛救助力度的建議》,她通過履職調研認爲,全社會加大對抑郁症患者的關愛救助力度已刻不容緩。

今年兩會,已是冉冉第二次就抑郁症患者群體生存狀態向大會提建議。去年,她曾向大會提交《關注失眠抑郁人群生存狀態的建議》。冉冉關注抑郁症群體,始于2012年第一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她曾深入鄉村、社區、醫院、心理咨詢工作室調研,跟多位催眠師、心理咨詢師、醫護工作者和睡眠障礙患者溝通交流。通過搜集的一手素材,她借助大量的失眠障礙患者典型案例曆時十年時間創作了長篇小說《催眠師甄妮》。冉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小說主人公完成自救的故事也是我多年結合社會實際,對現實問題解決之道的思考。”

今年提出加大對抑郁症患者的關愛救助力度的建議,是因冉冉通過履職調研發現,抑郁症是發病時間長、發病率最高的單病種精神疾病。冉冉建議,首先應當將心理健康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提上政府的議事日程。

建議暫停上調個人參保繳費標准,增設零繳費或低繳費參保檔次

全國人大代表毛相林,是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有著“當代愚公”之稱的他也是時代楷模。在基層工作的他,通過自己的工作和調研,在今年全國兩會提交了《關于減輕城鄉居民醫保繳費負擔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他建議暫停上調個人參保繳費標准,增設零繳費或低繳費參保檔次。

毛相林在《建議》中表示,近年來,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在破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但隨著城鄉居民醫保個人繳費標准逐年提高、門診定額報銷制度取消,有的居民參保意願下降,農村居民表現突出,基層幹部反映居民醫保參保籌資工作難度越來越大。

國家醫保局最近4年發布的《全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城鄉居民醫保人數從2019年開始逐年下降。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分別同比減少0.3%、0.8%、0.8%和2.5%。

通過工作調研,毛相林總結出人數減少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個人繳費標准增幅過快,超過群衆承受能力。從近3年看,重慶市2022年—2024年個人繳費標准年增幅分別爲14.3%、9.4%、8.9%,而同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只有9.1%、5.0%、6.3%,其中農村居民年增幅爲10.5%、6.35%、7.74%。個人參保繳費標准年增幅高于居民收入增速,脫貧地區的差距更加明顯。

同時,醫保參保繳費缺乏激勵機制。現行醫保政策爲當年繳費、當年享受待遇。只繳一年的,與連續繳多年的,報銷標准相同。

第三是群衆對財政補助沒有獲得感。2023年財政補助標准爲每人每年640元,雖然財政補助標准高于個人繳費標准,但未享受醫保報銷的居民並沒有獲得感,甚至不知道財政對醫保有補助。

第四個方面的原因是門診定額報銷制度取消導致居民缺乏獲得感。城鄉居民醫保取消了門診定額報銷制度,實行普通門診統籌報銷。當年未生病的部分參保人認爲繳了錢沒受益,不理解而選擇斷保。

對于上述問題,毛相林也提出四個方面的工作建議。首先是暫停上調個人參保繳費標准,扭轉居民醫保參保人數下滑的局面。全國不統一硬性規定調整居民醫保個人繳費標准,由各省市區根據醫保基金運行情況,自主決定個人繳費標准是否調整和調整的幅度。

其次是增設零繳費或低繳費參保檔次。建議將現行的財政補助標准作爲一檔繳費標准,個人“零繳費”或“低繳費”,財政補助標准不降,在醫保基金可承受的範圍內,核定最基本的待遇報銷標准。

三是建立連續繳費的激勵機制,對連續繳滿一定年限(比如5年、10年)的,住院報銷可上浮一定的比例,若繳費年限中斷,則取消上浮的報銷比例。對城鄉居民高齡人員(比如年滿75周歲),且基本醫保繳費滿一定年限(比如30年)的,可免繳費,但仍可享受醫保報銷待遇。

第四是普通門診統籌報銷限額可結轉下一年使用。建議當年沒有報銷或沒有報銷完普通門診統籌限額的,可結轉到下一年使用,這既可以增強城鄉居民的獲得感,也可防止目前存在的年前集中使用門診報銷限額“清零”的行爲,防止醫保基金的低效使用。

建議將網絡科普納入評職稱考核

全國政協委員、新浪江蘇總編輯馮曉婷今年兩會帶來了兩份提案,其中第一份提案主要是關于將網絡科普統一標准納入到醫院醫生評職稱的考核的建議。

她表示,在網絡上也存在著大量不科學甚至不嚴謹以及錯誤的醫療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會給公衆帶來誤導,也影響了醫患關系的和諧,也加重了民衆的焦慮。希望國家衛健委或者有關的方面能制定相關的規範,能明確網絡科普發表的標准,如果能達到相應的考核和標准,可以納入到醫院醫生的職稱評價體系之內。

今日,馮曉婷還在個人社交平台上對提案進行了補充,其中提到了網絡科普作品的考核標准,如把關注度高、受網友歡迎作爲重要依據;設爲職稱考核中的“加分項”而非“必選項”等。

(圖片源于網絡)

0 阅读:48

醫來說

簡介:致力于大健康産業,爲用戶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