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讓我失望的書:視野狹隘,觀點複古,還有對儒家的迷之自信

曆史中的科學原理 2024-05-06 12:27:46

喜愛看書的我,自出生開始接觸到的都是中華古代史籍方面的書籍,因此不覺間認爲帝王心術、爲人處世是主宰這個世間的不二真理。

再加上家鄉對傳統風俗習慣嚴格恪守,信奉長幼尊卑禮儀,平常言語交談中也常常拿誰對自己不尊敬、禮數不到位來說事,長久的耳濡目染,使得我不知不覺間成長爲一位“合格”的守禮之人。

前沿:文明的界定,不應是精神上的富足,所謂的知足者富就是精神鴉片

隨著年歲的增長,視野的拓寬,逐漸對長久耳濡目染的傳統文化有了質疑態度,甚至有了很強的抵觸心理:父母一輩,滿腦子都是各種禮儀規定,見到長輩應該怎麽站立,怎麽說話;給長輩端水應該怎麽個姿態,吃個飯也是爲了誰爲大、誰應該坐尊位而謙讓半天……

除了這些彰顯文明的禮儀之外,更爲可怕的是各種忌諱:晚上不能梳頭、不能掃地,正月裏不能借錢,不能說不中聽的話……

他們如此安守象征著中華文明,尤其是儒家的聖人之禮,結果得到了什麽呢?除了膽小怕事,安于現狀,就是肉眼可見的清貧生活。常常因爲我的學費、哥哥的活動費無法繳納導致父母陷入了無盡的爭吵之中。

最後東拼西湊終于繳納上了之後,就又恢複到以往按部就班、恪守禮儀的生活之中,沒有人想著改變,更沒有人將那些束縛人的條條框框打碎砸爛、放開手腳幹事;清貧生活的記憶往往寄希望于過年的幾句祝福語,也常常被別人的幾句吉祥話而麻痹。

望著家裏破舊的家具、黯淡的視野以及父母竭盡全力所換取的家資,我有了改善物質生活的強烈感覺;但看到父母那張被別人幾句吉祥話哄得笑容滿面的臉,我就知道:中華老祖宗的那一套就是精神勝利法,是精神鴉片,是迷幻毒藥,必須改變。

一本讓我失望的書:陳舊的視角:狹隘的視野,複古的觀點,還有對儒家的迷之自信

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都以清貧爲傲,以精神富足爲貴,在這個大前提下,中華老祖宗便將文明界定爲精神上富有的狹小層面,所謂的“知足者富,自強者貴”就是這麽來的。

有著文明之最的儒家禮儀一方面勸誡中華民族要清貧樂道,提倡“君子固窮”,另一方面則通過嚴苛的禮儀束縛人的行爲規範,表面上是推動人的文明化進程,從而使得中華民族有了“禮儀之邦”的美好大帽子,實則是爲了方便統治者“治人”:就像父母輩一樣,沒有思想,沒有自我,但沉醉在“明年發大財、一年勝一年”那遙不可及的夢想中。

儒家教授禮儀尚且爲統治階級服務,毫無疑問,中華老祖宗理解的文明就是政治了。而搞政治最終必然歸結于如何“治人”,故而沒被中華老祖宗洗腦的人都明白:不論是流于表面的儒家,還是躲在陰暗深處的法家,中華老祖宗所謂的治國方略統統都是爲了“治人”。

立尊卑、定血緣可以讓平民百姓洗洗睡了,斷了“王侯將相、甯有種乎”的念頭,高層之間的權力鬥爭,與他們無關;教禮儀、定法度,不過是強化“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樣的宿命論,從而加強精神上對平民百姓的全方位控制。

“治人”到位,政治就清明,社會也就秩序井然,文明之邦也就來到了;反之,有人不服管,煽動鬧事,就是烏煙瘴氣,必須嚴厲打擊。這是中華老祖宗的思維模式,也是幾千年中華曆史竭力告訴我們的政治正確。

看了二十多年的老調史籍,再結合父母輩活在別人眼光當中、活在精神富足的虛幻世界當中的可怕現實,我對此非常的抵觸:父母輩一代又一代人重複著貧農的現實和精神上的富足,中華曆史也是2000年重複著王朝更叠律,這種政治文明,是否視野太過狹窄了?

帶著這種的疑問,我最近都沒有再看中華古代文明,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將科學引入人類文明,從而促使人類文明打了雞血般狂奔的西方文明,也帶著非常多的好奇,想看看到底西方人是怎樣打通了人類認知上的任督二脈,找到了科學這條康莊大道的。最終我找到了《西方文明三千年》

很可惜,這本書是由被中華老祖宗過度洗腦的人編制的,從中不僅沒能得到我想要的答案,而且懷揣著中華老祖宗的淺陋眼光,對著西方文明進行了譏笑批判。主要表現在:

1.複古的觀點:政治統一是文明産生、延續的前提,對中國古代超大規模政治統一體極盡溢美之辭

對于文明的理解,本書依然是延續中華老祖宗的複古觀點:政治統一,否則文明免談。其實要做到這一點非常容易,中國最後一任封建王朝——清朝做得比曆史上哪個王朝都要好。

清朝通過嚴酷荒誕的文字獄和奴才思想告訴世人:要做到政治統一非常容易:用武力迫使平民百姓害怕,用程朱理學、儒家思想禁锢他們的思想、束縛他們的規範,久而久之,等到他們變成了一具行屍走肉,整個社會“萬馬齊喑究可哀”之時,就是政治高度統一之日。

清朝擁有著曆代王朝最大最強版圖,清朝皇帝通過設置南書房、軍機處,成功將君主專制推向了史無前例的頂峰,中國古代的政治統一也達到了空前規模,但試問一下:清朝代表的中華文明,真的是史無前例的高度文明嗎?

2.視野狹隘:緊盯希臘的權力鬥爭,沒有看到西方人對未知事物的探索和冒險精神

在闡述古希臘文明時,此書的作者是帶著一種極其譏笑的態度來看待的,甚至對于古希臘産生的民主思想認定爲“不光彩的民主”。

這明顯用中華老祖宗那狹隘的視野來看到西方文明,緊盯權力鬥爭,嬉笑人家在玩政治方面、在愚民“治人”方面的稚嫩,反觀我大中華玩政治手段多麽的成熟,我大中華才是文明的代言人。

但作者沒有看到:正是因爲西方沒有將視野縮小爲搞政治、玩手段這狹小的賽道上,沒有推行愚民政策,才使得西方民衆視野廣闊,對未知事物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精神,才促使了大航海時代的來臨以及科學火種破土而生,並連綿不絕,最終于近代降臨人間。

對于西方人的探索和冒險精神,以及至關重要的科學爲何産生,此書可以說只字未提,仍沉醉于“治人”、權力鬥爭的狹隘視野中。

3.迷之自信:對儒家思想的頂禮膜拜

正是因爲采取了政治統一就是文明的複古觀念,再加上聚焦權力鬥爭和“治人”成敗的狹小視野,使得本書的作者開始了對儒家思想帶領下的中國文明的贊美之聲:

“中國文明不僅有著無與倫比的規模性和政治統一傳統,還表現出了一種溫和的精神品質,更具有相當強的文化-社會凝聚力,與西方文明的侵略性、攻擊性和掠奪性判然有別。”

“中國雖然在近代先後輸給了英國人和其他歐洲人,甲午戰爭中輸給了日本人,但憑借著超大的規模性和悠久的政治統一傳統,中國文明現已重新崛起,將來一定還有更爲出色的表現。”

“溫和的精神品質”顯然指的就是儒家的“仁德”思想,因爲“仁德”天然的人畜無害,使得中華民族幾千年都陷入到了一種迷之幻境當中:儒家思想就是爲民作主、伸張正義的聖人思想;君主只要說出將人民視爲“朕的子民”,我就能享受到父母對待孩子的愛……

對于這個彌天大謊,尚且不說這是創始人孔子爲了討統治者歡心提出的治國方略,作爲儒家三禮之一的《禮記·冠義》就不裝了:“孝悌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爲人;可以爲人,而後可以治人也。”

什麽“仁德”,什麽“愛民”,什麽“孝悌”,都是爲了“忠順”,方便統治者“治人”,儒家思想,有必要迷之自信嗎?

所以說,《西方文明三千年》就是一本讓人失望的書,視野狹隘,觀點複古,還有對儒家的迷之自信。

0 阅读:23
评论列表
  • 2024-05-08 21:23

    那玩意就是宗教。儒成于西漢,東漢引入佛,晉代道教出現,隋唐重新用儒,科舉爲推恩翻版,唐在哈薩克斯坦設置戰略緩沖失敗,伊斯蘭挺進中亞。法家延于儒,實施對民行爲規範,更容易落地,與現代法律有一定區別。儒字本意,祭祀禮儀,儒教以道德標准制造階層,對民意識形態實施規範。兩者相輔相成。宗教本質培養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西方造神,中東造先知,儒教造聖,都是鼓吹奉獻犧牲。蒙古參戰,十字軍東征爭奪歐亞非貿易通道失敗,伊斯蘭成爲新壟斷中間商,才有了西方大航海,基督神權開始沒落,失去統治力,西方分權過程發明民族概念,清末儒教隨之。民智決定體制,方臘太平天國本質開始是工會運動,但不得不用宗教旗號,集權體制只有宗教才能對抗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