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斤枇杷被迫“人道毀滅”,農民再遭網暴,到底是誰的錯?

果樹小圈 2024-05-10 10:26:49

當水果大量上市的時候,每年都有各類水果“賣不出去”、“滯銷”的報道,其中有不少是虛假的悲情營銷。

今年,這類報道“雖遲但到”。

千余斤奢侈水果被迫“人道毀滅”

這一次報道的是枇杷滯銷。說得是重慶某村的農民把千余斤的枇杷給踩碎了。爲什麽要踩碎呢?據報道說原因是産量太高,賣不出去,只能當垃圾處理。但爲什麽非得踩碎呢?這個就有點兒不太能理解了。

雖然這一次的報道有官方媒體背書,又上了一些平台的熱搜。但個人覺得真實性還是有些“浮誇”。可能是有些媒體出于好意,用“踩碎”的方式來吸引更多人的關注,讓枇杷更好賣吧?

枇杷這個水果怎麽說呢?

在不少北方人的印象中,枇杷還真是一個奢侈水果。

像四月多的時候,一些枇杷的價格還能賣到20-30多元一斤。哪怕是眼下很多枇杷在北方的價格大約也是10多元一斤以上。而一些較爲知名的“枇杷”,例如浙江的塘棲枇杷,眼下剛剛開始上市,收購價格快20元一斤。這個價格比去年降了10多元,原因是今年枇杷大豐收,是枇杷的大年。但20多元一斤的收購價格,這也算是奢侈水果了吧?

哪怕後邊價格腰斬,終端價格也不低吧?

同是枇杷,爲什麽有的是奢侈水果,有的賣不出去要被迫人道毀滅呢?

水果是個商品

這個問題主要還是“水果三品”的影響,水果三品是指“品牌、品種、品質”。如果是遇到了水果大減産,“三品”的影響可能就比較大了。

枇杷今年就是這樣,産量大漲,核心産區的品牌價值就突顯出來了,雖然也降價,但價格還能穩住,非核心産區的價格可能就只能面臨“崩盤”了。再加上一些品種較老,種植得人較多,産量更大,價格壓力同樣會更大。然後,在品質上也有差距,枇杷有時候容易曬傷,如果曬傷嚴重的話,保鮮就很難,外觀也會受影響,容易賣不掉。

這幾點可能是大家容易忽略的。不少消費者和果農都認爲蘋果就是蘋果、橘子就是橘子、枇杷就是枇杷,沒有什麽高低貴賤之分。然而殘酷的市場不是這麽認爲的,同一個水果,不同品質、不同品種、不同品牌,價格可能相差10倍,甚至100倍。

水果在本質上與糧食不同,糧食是剛需農産品,水果是純粹的經濟作物,是市場化的商品,價格差異和波動會一直非常大。

農民錯了麽?

在過去的幾年裏,也有類似這樣的不少事件。比如之前有農民用草莓餵羊,也是這樣的事兒。

當發生這樣的事件時,網友的看法大致分兩派:一派是農民太不容易了,表示同情;一派是這樣的農民不值得同情,活該賣不出去。

第一個好理解,第二個可能有些農民聽了後就很難理解這樣的觀點了。

這一次枇杷被故意踩碎,就遭到了很多網友的指責。

他們認爲即使賣不掉枇杷,也不應該故意踩碎,應該拉到城裏擺攤賣,不賣送給別人也好,至少是做好事。

這樣直接把農産品扔掉或者踩碎,是浪費。

網友的說法對嗎?

道理上是對的,實際中是錯的。錯就錯在“太對”了。我們是活在現實中,不是活在書本裏,每一個人都需要生活支出,農民種水果也是爲了養家糊口,真有人白送水果,那是大善人;送是情分,不送是本分。道德高尚是用來要求自己的,不是用來要求別人的。

再有,很多網友說農民扔掉賣不出去的農産品,類似于當年美國把牛奶倒河裏也不送給窮人吃,把農民說成了“資本家”。

這就很搞笑,資本家要是都農民這個收入,那真的.......

實際上,很多時候不是農民不想去擺攤賣或者不想送。實在是,很多農産品的銷售成本甚至要比它的種植成本都高。

像枇杷這類不容易保鮮的水果,銷售成本就更高了。讓農民擺攤去賣,在哪擺攤呢?村裏全是種枇杷的,白送人家都不一定要?去城裏?先不說可不可以。可以的話,你確定一天能賣掉一千多斤?哪怕是白送,這個信息也要傳遞給很多人,消費者知道了才有可能過來拿,總不能讓農民挨家挨戶的上門送吧?

另外農民在農忙的時候,也很忙的,而且很多也得打工掙錢養家的,種水果不掙錢就罷了,還得浪費工錢去白送?想想都不可能吧?

所以,很多網友針對農民的評論是真的“過于天真”了,活在了書本裏。

類似的很多鮮食農産品,在産地賣不出去的話,除了扔掉,真的很難有其它辦法。像以前我們家種菠菜,賣不掉的時候,上百斤也是扔溝裏,否則根本沒法處理。打電話給親戚讓他們從城裏來拉,不要錢,都幾乎沒人來。

大多數希望農民白送的,可能是幻想農民開車到城裏去白送。想法很好,但不現實。

任何農産品乃至商品中間環節的成本是客觀存在的。

地裏的野草不要錢,從農村拔了去城裏賣,價格也不會很低。

就是這麽個道理。

0 阅读:1

果樹小圈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