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最爲君王所忌憚便是這段言論了

璞因挲果 2024-03-29 09:11:22

如今大家對于儒家三聖已經相當了解,三聖的地位如今早已毋庸置疑。

但在曆史上,關于孟子和荀子的地位卻也曾頗受爭議。在前面的文章我們知道對于荀子的非議多是醇儒,認爲荀子的思想不夠純粹。

但事實上曆史上非孟疑孟的大儒更是不少,在宋人紹博的《邵氏見聞後錄》中記錄著曆史上著名的十大批孟言論,其中除了荀子外全爲宋人。

可以說和孟子在宋朝的這次“信譽危機”是伴隨著孟學升格而來的。因此雖疑孟非孟事件時有發生,但總體來說,孟子在宋朝的地位不降反升。

反倒是明朝時期,一場無妄之災讓孟子的思想僅剩閹割版的《孟子節文》流通。

據史書載,朱元璋在讀《孟子》時候,當讀到“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時候,驟然大怒,認爲表示作爲一個臣下說出這般有悖倫常的話相當不妥當。因此朱元璋對孟子相當厭惡,便下诏欲撤銷孟子的配享,禁絕孟子的思想。

好在刑部尚書錢唐乃孟子思想的擁護者,堅決擁護孟子身子不惜以死相逼。再加上衆多朝臣和天下的讀書人都不支持廢孟,群情洶洶下,一向強硬的朱元璋只得妥協,退而求其次親自刪減了一部《孟子節文》刪去,民貴君輕,大逆不道方面的言論,作爲科考教輔同行文本。

朱元璋刪節《孟子》可謂是做了“所有皇帝都想做卻未必敢做的事情。”

爲何所有的皇帝都忌憚孟子呢?

因其民貴君輕的思想實在太有震撼力。

在《孟子·梁惠王下》中有這麽一段精彩的辯論: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纣,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纣矣,未聞弑君也。”

孔子曾說過“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但遺憾的是孔子卻不曾提到如果君如果不示臣以禮,那麽臣該怎麽辦?

所以在這裏,齊宣王就向孟子抛出了一個相當刁鑽的問題:如果君王不賢,作爲臣民該怎麽辦呢?難道勸谏無效就眼睜睜看天下被昏君禍害?或是像武王伐纣那樣奮起反抗?但顯然在儒家的君臣人倫中,臣下反抗君主是以下犯上,有悖倫常的。

但是孟子的回答卻相當的巧妙。對孟子來說,沒有仁心卻妄談“仁”的君王就是盜賊;沒有義氣卻強求別人講義氣的君主就是殘暴之人。賊仁殘義的纣王並非仁義之君,而是暴虐之賊,因此孟子說在他的字典裏從來沒有武王以下犯上的誅君記錄,有的只是武王興仁義之師替天下蒼生除去了殘暴的盜賊而已。

因此,推翻暴君非弑君謀反,而是替天行道~

在孟子的心中,素來是“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于孟子看來,當一個人占有的社會資源越多,那麽他所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便應該更多才對。

很顯然這種觀點在春秋戰國時代那個弱肉強食恃強淩弱的時代無異是超前的,即便是放到後世的各個朝代中,也是讓諸多帝王所忌憚的。

但是他此舉也是在孔子的仁義基礎上進行了拔高,並撕開了封建統治階級虛僞的仁義面紗,從仁義的根上對舊有貴族行爲規則進行否定。不但給封建諸侯設置了更高的仁義門檻,也在無意中給後世平民推翻封建暴君找到道義上的“合法性”。

如今看來,孟子的這番言論,不正是現代“民主思想”之源麽?

孟子是以出世心態入世而論人道。所以在孟子的思想中:民意即天道,這是至高無上的根本。國家民族次之,這是人道另一個層次。

君只是人道中如臣民一樣不同職位不同使命和職責,按照現在的表達方式就是不同職業經理人。這對于封建思想而言實在是太深遠了。而從現在的所謂的西方民主思想應該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孟子作爲三聖之一名符其實。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