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粉絲敗也粉絲,王羲之真迹沒留一幅,全是粉絲惹的禍

蟲洞看文化 2024-05-01 10:24:48

在書法上,王羲之是神一般的存在。他的書法被後人形容“翩若驚鴻,宛若遊龍”,他的《蘭亭序》,是行書上越不過的巅峰。

可如今,我們見到所有的王羲之作品,全是後人臨摹作品。唐摹本、宋摹本、元摹本……

就連乾隆建三希堂,存放的那幅《快雪時晴帖》,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曾被說是很像真迹,後來也有說法是唐代雙鈎填廓法臨本。

曆史上很多書法大家,在世揚名,粉絲無數。皇帝級別的粉絲,多會小心珍藏偶像的作品,代代相傳。

可王羲之偏偏沒這運氣。或許王羲之所在的東晉,年代實在太早;或許王羲之的名氣實在太大,惦記的人太多。

所有得到他作品的人,都有一個共同想法。而這,這也是王羲之真迹,早早消失的原因。

鐵粉一:桓玄

時間退回1700多年前的東晉,王羲之當時的名氣,吸引了無數粉絲,包括權臣皇帝。

大司馬桓溫的兒子桓玄,就是王羲之的鐵粉。

憑著自己的職位優勢,他收集了大量王羲之的真迹。

後來,桓玄奪權失敗,一路被追殺,他逃到長江邊時,帶著所有收集來的王羲之作品,一同投江。

他的年代離王羲之的年代最近,收集到的王羲之真迹數量最多。

“只能我有,別人別想。”桓玄用對王羲之的滿腔熱情,用大量作品用來爲他陪葬。

他的愛過于濃烈,變成了毀滅。

鐵粉二:梁武帝蕭衍

到了南北朝,王羲之另一個重量級粉絲出場——梁武帝蕭衍。

當時王羲之的書法真迹還有,但數量大減,造假的還很多。

迷戀王羲之真迹的蕭衍,派人全天下去找,不想放過每一件作品。

他一生收集了王羲之王獻之書迹共78帙767卷。

蕭衍經常做的是,在宮中辨別王羲之作品的真假。花重金尋來一幅作品,最後鑒定出是假的事,不是一次兩次。

因爲太喜歡,梁武帝還讓人用“集字”的方式,將收集到的王羲之的字,編成了一部《千字文》。

總之,他想讓這位神一般人物的作品更多些,可災難很快又來了。

鐵粉三:梁文帝

南梁的第三個皇帝梁文帝,也是王羲之的超級粉絲。

在投降之前,做了個決定:“自己得不到的,別人也別想得到”。

他將二王書法在內,梁朝幾十年來收藏的書,一把火化爲灰燼。

這中間,就包括王羲之的真迹,數量又不少。

“幹嘛要流傳,大神的作品,只能我獨享”,梁文帝燒王羲之作品時,就這麽任性。

鐵粉四:李世民

到隋朝、唐朝初期,王羲之的書法真迹,市面上已經很少。

這時,另外一個重要粉絲出現了——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全天下搜羅,費盡心思終于找到2290卷王羲之作品。他也像梁武帝一樣,用集字的方式,用于王羲之的字集編出《聖教序》。

集字在古代很常見,是收集一個人很多的書法作品後,挑出他們的字,再組成新的帖子。

爲求王羲之的頂級真迹《蘭亭序》,李世民更是把天下翻了個遍,最後施計終于從辯才和尚手中騙到了真迹。

得到這件寶物中的寶物,李世民激動得不知如何是好。

李世民命人臨摹《蘭亭序》作品,後世很多《蘭亭序》的摹本,都是當時臨摹的。

不能同生,但求同穴。對《蘭亭序》頂級膜拜的李世民,最後將《蘭亭序》帶入了他的棺椁中,死也要和《蘭亭序》不分開。

對于讓《蘭亭序》陪葬的這段曆史,史書中有記載。

而史書中最後一次提到《蘭亭序》,是五代十國時期。盜墓者溫韬,進入乾陵唐太宗的墓,但並沒有找到《蘭亭序》。

可不管怎麽樣,在那之後,史書裏再也沒有提過《蘭亭序》。所有人都想擁有的這幅傳世之作,消失在浩瀚宇宙。

總結

四個粉絲的“共同努力”,加速了王羲之真迹的失傳。

到了宋代王羲之真迹只剩約160幅,而隨後的千年裏,它們一個個消失。

如今,我們只能在各種精彩摹本中,想象王羲之真迹,到底怎樣爐火純青、行雲流水了。

可那些不過都是“徒弟” ,真正“師父”的尊榮,已經成爲各種傳說,讓人只能憑著想象去猜了。

得不到的是最好的,見不到真容的,傳說就更多邪乎。

王羲之,如今留下的只有他的各種傳說,還有各種臨本。

這些雪泥鴻爪,給了我們更多想象空間,去想象中國書法的巅峰時刻……

​​

出處:《曆史原來這麽有趣》

0 阅读:0

蟲洞看文化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