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條納米銀線黃光觸屏量産線達産,「納美達」獲5000萬元A+輪融資|硬氪首發

36氪 2024-03-21 10:40:15

作者|陳敏 張子怡

編輯|張子怡

36氪獲悉,江蘇納美達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納美達”)完成5000萬人民幣A+輪融資,由銀鞍資本領投,美麗境界資本、爲溪創投和聚铖創投跟投。本輪融資將用于生産線建設、産品研發和市場開拓。

納美達由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多位博士聯合創立,主要從事納米光電材料和器件研發。納美達創始團隊自2014年即啓動納米銀線的産業化開發,2015年開始企業化運作,在中小尺寸納米銀線觸屏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回顧觸摸屏材料的演化發展曆程,2007年蘋果智能手機的發布,帶動了電容式觸屏技術的快速發展。ITO(氧化铟錫)材料憑借優秀的光電性能,成爲電容觸屏的首選材料,迎來巨大的需求增長。

“ITO材料的導電性能遠低于金屬,材料和成膜成本較高,材質不耐敲擊和彎折,因此産業界一直在積極尋找ITO材料的替代品。”納美達創始人兼董事長範江峰告訴36氪。

範江峰回憶稱,當時有不少國內外企業上門拜訪其當時供職的單位,討論新材料替代ITO材料的可能性。經過對技術和市場的充分調研,納米銀線以其高導電率、高透過率、低成本、耐敲擊彎折等特性,成爲最有前途的ITO替代材料。

36氪了解到,納米銀線觸屏可以設計成采用柔性輕質蓋板的觸屏結構,使其厚度、重量均可降低80%以上。

2015年,由于折疊屏手機樣機出現,納米銀線迎來了一波熱潮。納美達開始正式進入産業化階段,從納米銀線的制備純化,延伸到納米銀線薄膜的生産。通過大量的實驗探索,納美達掌握了核心的塗布配方和工藝,能很好的控制塗布的均勻性,大幅改善薄膜的缺陷。

“由于納米材料的精密塗布對配方和工藝的要求非常高,對設備的要求也很高,因此,絕大多數的納米銀線創業企業都被卡死在了這個環節上。而目前納美達納米銀線薄膜的缺陷,能控制到很低的水平。”納美達創始人兼CTO劉騰蛟告訴36氪。

在納美達看來,僅僅做出納米銀線薄膜還遠遠不夠。公司計劃打造從納米銀線墨水、薄膜、觸屏到應用場景的閉環。“只生産新材料,不爲下遊開發解決方案,切入市場會很困難。國內做新材料産業不能只做一環,要打通整個縱向通道,從場景挖掘新材料需求。”劉騰蛟告訴36氪。

相關數據顯示,觸屏市場可分爲10-20億的大尺寸和千億級的中小尺寸市場。大尺寸市場主要産品爲教育黑板和會議白板;中小尺寸産品則較豐富,包括手機、Pad、電腦、車載屏、工控屏、隨心屏等。

中小尺寸觸屏市場也是納美達主攻領域。而中小尺寸觸屏對納米銀線的抗氧化性和光學外觀的要求苛刻。“如果納米銀線不能用到中小尺寸觸屏,就說明納米銀線不能替代ITO成爲主流方案。”劉騰蛟告訴36氪。

過去數年,納美達都在嘗試解決納米銀線在中小尺寸觸屏中的大規模應用問題。首先,通過對納米銀線配方、工藝到器件的系統研發,解決了納米銀線中小尺寸觸屏的耐候性問題。“在過去兩年,納美達共出品了一千多個型號的納米銀線中小尺寸觸屏,涵蓋了工控、筆電、PAD、擴展屏等産品領域,經受住了嚴苛的市場考驗。”範江峰告訴36氪。

其次,納美達推出無硬蓋板的納米銀線觸屏解決方案,降低了觸屏的重量、厚度和成本。據公司介紹,目前已同合作客戶投入應用到移動智慧屏等産品中。

最後,納美達突破納米銀線黃光制程的瓶頸,建成全球第一條納米銀線黃光量産線。範江峰告訴36氪,“理論上,納米銀線的封裝保護結構與黃光制程的蝕刻工藝存在矛盾,因此,絕大多數嘗試納米銀線黃光制程的公司,都失敗了。納美達基于納米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自主合成能力,開發了獨特配方和制程,成功實現黃光制程的量産。”

36氪了解到,黃光制程可以大幅改善納米銀線觸屏表面散射發白、蝕刻痕重等外觀問題,使其可與ITO觸控屏幕、In-cell觸控屏幕媲美。納美達還開發了卷對卷的黃光制程,使其生産效率大幅提升,可制造超窄邊框産品。納米銀線黃光制程的量産,使得納美達有望將納米銀線觸屏技術拓展到PAD、手機等消費電子産品領域。

目前,納美達以蘇州爲總部,已在北京、常德、張家港和深圳等地先後布局了研發中心、觸屏生産基地、納米光電薄膜生産基地和市場銷售中心,工藝流程和産能建設正持續完善中。

團隊方面,納美達核心成員均擁有10年以上的光電行業從業經驗。

“A+輪融資完成後,納美達將繼續推進觸顯一體化技術開發,加快納米銀線黃光線量産,建設納米光電薄膜精密塗布産線,與客戶合作推出更多高性價比的觸顯一體化解決方案。”劉騰蛟告訴36氪。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