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擁有400萬武裝力量,爲何還有人說印軍實力不堪一擊呢?

良景有趣 2022-10-21 10:31:39

很多專家說“印度軍隊官僚體制低效、腐敗嚴重、武器裝備不可靠以及缺乏戰爭經驗,因此雖然紙面上印度擁有四百萬大軍,但實際上印度武裝力量不堪一擊”。

對于這個結論我是比較認同的,印度軍隊的實際力量遠沒有他們紙面上那麽強大,或者說,我們可以認爲,十萬印度軍隊可能才抵得上強國一萬人的軍隊。

但是對于印度軍隊不堪一擊的原因,我並不認同上述的說法,因爲同樣的問題,除了缺乏戰爭經驗以外,強大的美國軍隊也同樣存在!

要說體制低效,美國軍隊的體制也是出了名的低效率,很多履曆光輝璀璨,在軍事科研領域或者在戰場上功勳卓著的軍官,最終只能以校級軍官的身份退役,准將及以上軍官幾乎都被傳統的美國軍事貴族壟斷。

而在腐敗方面,美軍同樣是腐敗極其嚴重的軍隊,他們能把特朗普總統派去阿富汗清查軍費的稅務官給安排一次空難幹掉,也能光明正大地把玩價值1200美元的咖啡杯,2022年美國海軍水兵出海津貼拖欠已經常態化。

但這並不影響美國軍隊成爲世界上最強大的武裝力量之一。

換個角度講:腐敗、體制低效,這兩個問題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可以套在任何一個組織身上來批判這個組織,小到民營企業,大到一個國家政權都可以。

並且絕大多數時候,強大的國家也可能是腐敗與體制低效的,無論是美國還是前蘇聯,不都可以扣上這頂帽子嗎?

要理解印度軍隊爲何不堪一擊,我們不妨了解一下他們的曆史,或者說,了解一下印度的文化以及印度人的精神世界。

1962年爆發的對印自衛反擊戰,以及印度稍後完全崩潰的慘敗是他們在20世紀遭受的最大的一次失敗,因爲這場戰爭,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的政治生命猝然結束。

直到今天印度人仍然認爲1962年的戰敗導致尼赫魯最終沒能在晚年開展他的改革,印度的國家建構與社會發展進程因此被打斷。

但在這場戰爭爆發之前,實際上對新中國有比較充分了解的蘇聯就曾在1960年評價過:“印度這樣一個在軍事和經濟方面遠比中國軟弱和落後的國家,真的會妄想對中國發動軍事進攻進行侵略那是完全不嚴肅的。”-1960年2月6日,蘇聯共産黨中央委員會

在這場戰爭爆發之前,其實美蘇差不多都是一種“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立場,美國是已經和新中國打過一次了,而蘇聯是全程觀摩了中美在朝鮮的交鋒,他們倒是非常清楚新中國的實力,只不過根本沒人想到印度真的敢和中國打。

這其中我們不難發現印度精英內心中的無知,因爲1960年代的印度是美蘇爭相拉攏的對象他們可以從美蘇兩國的渠道獲得大量中國的信息,並且全世界都知道美國在朝鮮吃了虧。

但即使如此,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仍然迷之自信地認爲:“在中印邊境這個對于印度而言非常重要、對于中國而言不那麽重要的地方,印度可以依靠投入更多的資源與精力取得優勢”。

而這種狂妄,是印度文明的一個基本特征。

這種狂妄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說,印度那種極端貧窮的社會發展水平,絕大部分人連幹淨的飲用水都難以獲得,大多數印度人飲食條件在中國人看來近乎與牲畜無異的情況下,他們竟然能夠對西方發達國家反向地進行文化輸出!

他們竟然能認爲印度社會比西方發達國家更加優越,盡管在這個國家強奸案頻發,大多數人連基本的食品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這種心態在印度教文化中也有體現,印度教教義下,人們不能去做自己義務之外的事情,做了義務之外的事情就是出格,在印度教教義中,出格的人會在下輩子投胎的時候投胎成畜生,比如說軍人(刹帝利)的義務是打仗,所以讀書之類的事情不能做。

而平民們(吠舍)的義務就是不斷地勞動,起兵造反之類的事情也是不能做的,那是出格。

這種教義,一方面鼓勵人們不要去嘗試新的事物,而另一方面加深了社會各個階層、不同職業之間的隔閡,因爲他們的文化中,一個職業的人去了解另一個職業的知識本身就是錯誤的行爲,是出格。

這種巨大的隔閡會帶來什麽呢?會帶來組織上極端的低效率。

比如1962年中印戰爭這個過程中,軍隊不了解政府的政治意圖,而政府同樣不了解軍隊面臨的局面,看似是一個統一國家體系下的共同行動,實際上是各自爲戰。

比如說中印戰爭之後,一個印度陸軍軍官說過這樣的話:“我們過去以爲這不過是一場遊戲。他們建立一個哨所,我們也建立一個哨所。如此而已。”

軍官眼中:在邊境修一個新哨所,不管在哪,他只是執行自己義務之內的事情,對于這個行爲可能造成的後果,他們是不關心的,那是政客考慮的事情。

所以很多印度軍官其實都不見得在當時做好了打仗的心理准備,對他們來說,自己只不過是在做稀松平常的例行公事。

回顧曆史,印度從來都不是一個骁勇善戰的民族,而是一個“逆來順受”的民族,比如說談到近代英國殖民印度時代對印度人的迫害。

研究類似的問題我們會發現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事實:如果站在現代印度這個國家的角度講,英國殖民對印度利遠遠大于弊。

因爲在英國殖民之前,古印度並不是一個國家概念,而是一個地理概念,在英國殖民之前,印度從來沒有統一過!

印度次大陸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過去兩三千年的時間裏不斷地遭受外族侵略殖民,但從未攜手抵禦外敵。

而來到印度的侵略者與印度的原住民們組成的社會融合了千百年後,外來侵略者(膚色白皙)占據了中上層,而本土原住民(膚色黝黑的非黑人種)占據了下層。

這個國家無論在文化基因上,還是說在生物學的基因上,不僅不骁勇善戰,甚至可以說是懦弱的,所以20世紀初,英國能夠依靠一支規模從來沒有超過十萬人的駐軍去控制這個人口已經2.4億人的國家。

印度雖然是一個亞洲國家,但是他們的文化與亞洲地區基于中國儒家思想産生的東亞文化差異巨大。

儒家思想對個人發展追求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而印度教提倡什麽呢?他們提倡“梵行、家居、林棲、遁世”。

梵行,即追求行爲上的高貴,林棲對應出家,遁世則類似于現在人所說的“隱居山林、淨化心靈”。

中印文化的這種差異最終體現爲:中國文化提倡務實、實幹興邦、空談誤國,在討論任何事情的時候中國人首先要考慮“可行性”。

而印度文化上,提倡務虛,空談被他們認爲是有修養的體現,而實幹?那是下等人做的事情。

這種差異帶來了中印兩國截然不同的發展路線,比如說中國在經曆了近代史之後,最終走向了對近代曆史以及本國文化自身無限的反思;而印度人,他們的近代曆史遠比中國屈辱十倍以上,但印度人對自己的近代曆史卻並不以爲然。

理解了這一點之後再看看印度軍隊,軍隊是最重視“實幹”的地方,因爲強不強,上戰場見真章,可沒有打嘴炮的機會。

而印度軍隊是個什麽情況呢?現在印度軍隊的骨幹官員、高級軍官主要是“錫克人”組成,而這批人在英國殖民時代,其實類似于“印奸”,是印度國家主義視角下的賣國者。

因爲錫克人是殖民時代反抗英國最不激烈的民族之一;也就是說,站在印度人的角度講,印度軍隊是一個賣國者組成的組織,而他們卻要依靠這個賣國者組成的組織來保護他們。

是的,印度軍隊其實已經是組織上與印度本國文化隔閡比較大的組織,至少相比起政府而言他們還要務實一些,但大環境如此,印度軍隊也免不了各種受各種積弊困擾。

印度軍隊不堪一擊,甚至也只是印度社會的一面,他們真的僅僅是軍隊不堪一擊嗎?不只是軍隊不堪一擊,而是整個社會,整個印度文明都不堪一擊,在任何層面上都“不堪一擊”。

印度與中國建國的時間是相似的,在建國時候,印度無論是地緣戰略環境,還是國家經濟水平,社會穩定度都比中國好很多很多,七十年後變成什麽樣子呢

?中國在這七十年走過了西方近代三百年走過的路,而印度,他們連西方國家1840年水平的工業化程度都達不到。

印度軍隊不堪一擊只是一個表象,背後更深層次的,是這個國家什麽都做不了,在這個大背景下,當下印度軍隊其實已經是印度國內各類組織當中最進步的一個組織了,但和巴基斯坦軍隊比起來?只能說“印度軍隊十萬人當一萬人用”這句話不完全是調侃。

0 阅读:22

良景有趣

簡介:良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