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獨柏樹,清朝時期興盛起來的老場鎮逃不過時代變遷而消失

良景有趣 2022-10-21 10:05:28

隨著社會發展和城建優化,撤鄉並鎮是建設進程的大勢所趨,規模小,人口基數少,經濟基礎薄弱的鄉鎮被撤銷。模小的鄉鎮撤銷那是必然,地處深山,遠離城區,交通不便,但其形成的曆史悠久,古代便是交通要道的古驿站。後因交通方式的轉變,古驿站就慢慢地消失,本文所寫的是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的獨柏場。

鄉醫院

獨柏場,原獨柏鄉的場鎮駐地,位于巴中市的東南部,距離城區56公裏,撤鄉並鎮後現在是梁永鎮的柏茂社區。獨柏場始建于清代末期,是平昌前往巴中的必經之地,起初由幾戶人家開設茶店方便路人歇息,後來再次聚集的人越來越多慢慢形成一個場鎮。

柏茂街

獨柏場,聽起來名字是不是有點奇怪,地方起名字都有它的曆史淵源。有場鎮不遠處有一塊巨石像蛤蟆,取名叫石蟆鎮,有些地方是姓氏開商鋪而取名的,就像平昌縣的嶽家場。獨柏場的取名也有點曆史淵源,場鎮附近有一棵樹齡近200歲的柏樹,而且還是單獨一棵,所以初名叫獨柏樹場,爲了簡化而去掉樹,永紅用名獨柏場。

商店

獨柏場原來只有一條老街,老街上有商鋪、供銷社的國營商店、茶館、客棧、鐵鋪、被服作坊、榨油坊、餐館等商業機構。後來還有設鄉政府,醫院,學校、糧站、郵局等事業單位。90年代之前從平昌去巴中的車輛和行人都經過這裏,過往的車輛和行人讓始建于清代末年的老牌場鎮異常的繁榮,但恩廣高速的開通,車輛出行方式的轉變,獨柏場就開始變得冷清。

糧站

獨柏鄉吃得最香的單位就是糧站,每到秋收季節村民都排長的隊伍交公糧。人力車、籮筐,先致富起來的村民開著農用車拉谷物來交公糧。交公糧分有公糧和購糧,公糧是必須交的,購糧是按市場價交給糧站,可以領取一定的現金。小時候跟老漢去交購糧,然後領取現金下館子,炒幾個小菜,來幾杯小酒,喝得醉醺醺的才回家。

郵局

當年通訊不發達,跟遠方親朋好友聯系的就是書信。姐姐在外省讀書,印象最深的是星期一都能收到姐姐從學校寄回家的信。路途遙遠而且郵遞員有限,交通便利的鄉鎮可以每天收到書信,交通不方便的鄉鎮只能每星期派發一次。可笑的是老師定報紙,也是每星期由郵遞員派送,看的新聞都是上星期的文稿,這還是新聞嗎?

學校

獨柏小學,分有中學部和小學部,高峰時有近600師生。8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出生率的減少就意味著適齡兒童的減少。80年代出生的孩子在2005年之後成家,這一代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掙錢,生活壓力大不敢多生孩子,9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家後出生率就更低,導致生源越來越少。獨柏學校因生源的減少而取消中學部,上中學的孩子要嘛去巴中,要嘛去梁永鎮,小學部生很少,如不是交通不方便可能早就並到梁永小學去了。現在還叫獨柏小學,不久的將來可能就是一個教學點了。

打鐵鋪

打鐵鋪,可以生産簡單的生産工具和生活用具,比如鐵鏟、鋤頭、菜刀、鐮刀、柴刀等鐵器。清末民初匪患猖獗時,打鐵鋪還生産過武器,不過只是大刀、長矛之類的簡單兵器,冷兵器在古代可以防身用,但在火炮面前就毫無用處。據說土豪劣紳修建山寨時,還在這家打鐵鋪制定不少武器,讓打鐵鋪的老板小發一筆。

老街

獨柏場原有人口近兩千人,整個獨柏鄉有近7000人,每到趕場的時候非常的熱鬧。近些年隨著人口不斷流失,場鎮上的人口越來越少,特別是首先富裕起來的一波人到城裏或者到梁永去買房子後,獨柏場就越來越冷清。盡管現在還保留有趕場,但是想要像以前那樣熱鬧就不可能了。

入場口

原先的獨柏鄉核心區域在老街,而隨著城鎮的不斷發展,原有的老街已經不能滿足居住需求又建設起新街。人們都搬到新街去住,老街就成爲人們遺忘的角落,商店、餐館、茶館、客棧、打鐵鋪等商業機構也隨之被遺棄。獨柏鄉撤鄉並鎮後變成現在的柏茂社區,不過老街還保留著清末民初的模樣,喜歡遊玩老街的朋友有機會何不前去看看,預祝大家旅途愉快。

本文是記事性文稿,見物說物,見其所想,所想所寫,如有不對的地方,敬請大夥諒解。謝謝廣大讀者閱讀本文稿,敬請給予建設性意見。原創文章,抄襲必究。

0 阅读:32

良景有趣

簡介:良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