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擁兵數十萬的張學良,爲何把東北拱手相讓給關東軍?

燭下青史 2024-05-23 20:34:04

“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的炮火轟開了我國北境的大門,東三省瞬時淪爲人間地獄。而當侵略者肆意踐踏我國國土與人民時,東北的邊防軍在幹什麽呢?

在撤退,在逃跑!因爲張學良奉行的“不抵抗”政策,數十萬東北軍對上只有萬把的關東軍卻猶如喪家之犬“逃”入關內。明明人數上有如此優勢,張學良爲何不抵抗,是他怯懦到甘願當個膽小鬼還是另有隱情?

防務空虛與心存僥幸

“九一八”事變前,張學良的東北軍有多少家底呢?傳聞這東北軍的一個連抵得過國民黨中央軍的一個師。這不光說東北軍的人數多,也是說東北軍的裝備好。

東北軍海陸空三軍齊備,正規軍人數有26萬余人,空軍有近300架飛機在編,海軍亦有20余艘艦艇服役,還有足量的火炮槍支。總之,東北王張作霖確實給張學良留下了十分豐厚的家底。

那麽有這麽一支隊伍,張學良爲何會在“九一八”事變中表現得如此懦弱呢?學界中有一個說法,這或許與張學良武裝調停中原大戰有關。當年張學良剛加入國民黨就成了黨內炙手可熱的人物,各方勢力都是拼命拉攏,希望能讓其成爲自己在派系鬥爭中的主力。

到1930年,國民黨內的內鬥是更加嚴重了,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三人聯合與蔣介石爭權,在中原地區掀起了一場規模頗大的內戰——也就是中原大戰。

張學良前期以中立的身份多次通電籲和並左右調停,但遺憾的是局面並沒有得到控制。在觀望一陣後,張學良決心武裝調停中原大戰,擁護南京政府。于是,在“九一八”事變前夕,留駐沈陽的東北軍僅剩王以哲爲旅長的步兵第七旅。防務空虛,張學良在此情況下並不想直接硬碰硬,心存僥幸。

張學良曾在後來接受采訪時這樣說過,“日本人在東北同我們搗蛋不是第一次,搗了許多年,搗了許多次了……過去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當時也這樣想了。”張學良一方面對日本心存僥幸,覺得日本這次也是小打小鬧,不會大規模侵略,另一方面對國聯等國際組織還心存幻想,希望他們能介入中日沖突。

張學良承認自己當時迷信什麽九國公約、國聯、門戶開放……覺得日本不敢大肆入侵,否則在國際社會上不好看。哪怕是在“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後,張學良也對于國聯調停抱有極大希望。同年10月,他還特意致電東省特區長官,要他約束下官,不可另生枝節。

蔣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影響

除了以上兩點,張學良的選擇與蔣介石也有莫大的關系。蔣介石政府在處理中日問題時是有基本政策的——“不抵抗主義”。哪怕日軍在1928年5月制造了“濟南慘案”,蔣介石政府也只是提出了抗議而已。甚至還在後來的聲明裏恬不知恥地寫道“不快之感情,悉成過去”。在此之後,蔣介石政府在解決中日沖突問題上,“不抵抗”已成爲大家心照不宣的基本點了。

在日軍頻繁挑釁東北軍時,張學良選擇了“退讓”。但即使如此,蔣介石還是不放心,數次向張學良發去電報,要張學良記清楚與日方交涉應持的原則和態度。

1931年6月“中村事件”發生,在東北活動的日本間諜中村震太郎等人被當地駐防的中國屯墾軍第三團拘獲,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團長關玉衡按照慣例將中村等人處死。蔣介石獲悉此事後,十分緊張,向張學良發去電報,警告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不予抵抗,力避沖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于不顧。”

張作霖突然逝世,張學良在接過東北大權時是有波瀾的,萬幸有蔣介石給他站台才讓“權力過渡”有驚無險。因此,張學良對蔣介石是有敬重和感激之情的。所以當面對日軍挑釁,蔣介石給出的“指導”,張學良是無有不從的。于是,在蔣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影響下,東北軍20余萬男兒便放棄抵抗,一路“撤”回了關內。

除了上述原因外,張學良出身軍閥計較個人得失而不顧國家利益、出身纨绔不敢犧牲等也是存在的。總之,張學良選擇“不抵抗”是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但說到底,說他是“不抵抗將軍”也不曾錯怪過他。

參考文獻:

[1]朱宇.“九一八”事變張學良“不抵抗”原因透析[J].學理論,2017(03):147-148.

[2]李影.張學良不抵抗政策原因與影響探析[J].蘭台世界,2011(S3):28-29. DOI:10.16565/j.cnki.1006-7744.2011.s3.029.

0 阅读: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