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病毒感染,你爲什麽那麽嚴重?

安卉看健康 2023-12-05 12:31:18

自入秋以來,我國急性呼吸道疾病持續上升。肺炎支原體、甲流、呼吸道合胞體病毒、鼻病毒、腺病毒、EB病毒、肺炎鏈球菌等等,輪番上陣,有的甚至混合感染,寶爸寶媽們被折磨得心力交瘁。

有的人一到流感季節就中招,有的人感染後症狀很嚴重,而有的人只會出現輕微症狀或根本沒有症狀,有的人盡管反複接觸,卻好像從未被感染,有的人能夠迅速康複。這是爲什麽呢?答案可能在腸道。每個人都知道腸道是一個消化器官,但很少有人知道腸道是一個防禦器官,一個可以保護我們免受病毒和其它病原體侵害的器官。

腸道細菌可以預測病毒感染的結果

在新冠疫情期間,有一項非常有意思的研究發現,腸道菌群組成是病毒感染預後的最重要預測因素,准確性可高達92%,比年齡、性別、並發症(比如心髒病、高血壓甚至肺部疾病)都重要。

那些預後不良的患者的腸道中,一種名爲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的有害腸道細菌水平很高。糞腸球菌可以穿透我們的腸壁,進入血液,導致危及生命的感染。這種細菌的高水平是新冠感染嚴重程度的最重要預測因素。

但是,就像過多的不受歡迎的物種(比如糞腸球菌)會造成問題一樣,沒有足夠的有益物種也會同樣致命。新冠感染的嚴重程度還與腸道中一種叫做普氏棲糞杆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的細菌水平呈負相關。腸道裏的普氏棲糞杆菌越多,如果被感染,病情也越輕,這些患者最終使用呼吸機、患上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和死亡的可能性也要小得多。

如果想要預測在病毒爆發期間誰會活得很好,誰會面臨嚴重風險,也許只需要看看腸道,腸道細菌可以提供許多有價值的信息,不僅對新冠感染是如此,對幾乎所有病毒感染都是如此。

感染病毒會促使我們的免疫系統産生細胞因子,幫助管理免疫反應。在某些情況下,這種反應可能過度,導致廣泛的組織損傷、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這就是在新冠疫情期間我們經常聽說的“細胞因子風暴”,也是新冠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實,這並不是病毒本身造成的直接結果,而是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也就是說,免疫系統反應過于激烈,在試圖清除病毒的過程中,也破壞了正常組織。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希望免疫反應不夠活躍,如果它不夠強大,就無法清除病毒。所以,我們想要免疫反應恰到好處,我們就需要有足夠的有益微生物,我們需要健康的腸道菌群。

健康的腸道菌群密切參與指導我們的免疫系統,以創造免疫平衡。腸道菌群失衡與炎症細胞因子水平升高和組織損傷有關。那些嚴重病毒感染的人的腸道中往往缺乏某些對調節免疫反應至關重要的有益細菌。這些微生物的缺失會導致的免疫失衡,使我們面臨威脅生命的炎症風險,不只是在肺部,而是在全身。

與健康的人相比,有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免疫系統減弱等問題的人往往更容易因病毒感染而生病,其實所有這些條件本身都與不健康的腸道菌群密切相關,所以這些患者病情更重也就不足爲奇了。

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爲不像我們的基因,它們是不可改變的,也不像我們的年齡,也無法改變,但我們對腸道裏發生的事情有很大的控制權。

腸道細菌如何發揮抗病毒作用?

腸道細菌保護我們的最重要方式是調節我們的免疫系統,以確保我們在遇到病毒時有適當的反應。因爲我們大部分免疫系統在消化道中,所以免疫反應受到腸道微生物數量和多樣性的嚴重影響。腸道細菌訓練我們的免疫系統如何以及何時對威脅做出反應,在抵抗入侵病毒時增強反應,或者在超出標准和招募太多免疫細胞可能導致過度炎症和器官損傷的情況下降低反應。健康的腸道細菌不僅對人體有益,而且對免疫平衡來說也是必要的。免疫平衡就是一種足以清除病毒的強健反應,但又不會太過活躍。

腸道細菌的另一個抗病毒策略是建立一個物理屏障,阻止病毒深入人體。病毒必須穿過密集的細菌大軍以及它們周圍的黏液層和上皮屏障,才能造成感染。受損的微生物群落會削弱這一物理屏障,讓病毒滲透進來,進入我們的內髒,在體內橫行。

當面臨病毒威脅時,腸道細菌會觸發我們的免疫細胞釋放一種叫做幹擾素的物質,它們會幹擾病毒並阻止病毒複制。當存在有害細菌或癌變細胞時,它們會通知我們的免疫系統,並招募免疫細胞殺手來對抗這些入侵者。常見的腸道細菌會發出警報並刺激腸壁中的免疫細胞釋放幹擾素和其它化學武器。

腸道細菌會與病毒競爭結合位點,幹擾病毒與細胞受體的結合。爲了讓病毒感染細胞,它們需要結合到細胞膜上的特定受體位點上。病毒結合到特定受體上的能力決定了它可以感染什麽細胞。腸道有益細菌可以通過競爭相同的結合位點,從而幹擾病毒與受體結合的能力。沒有這種結合,病毒就不能進入體內的細胞並引起疾病。

健康的腸道細菌可以幫助抵禦感染,濫用抗生素會增加病毒感染風險

抗生素耐藥性是全民健康的一大威脅,當一種細菌感染對通常用來治療它的抗生素不再起作用時,就會出現這種現象。抗生素耐藥性往往是由于濫用或過度使用抗生素而産生的,比如很多人覺得感冒了就應該吃抗生素。然而,感冒分爲細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抗生素只對細菌有效,而對病毒無效。許多人會錯誤地選擇使用抗生素來治療病毒性感冒,這不但不利于病情的恢複,而且還可能使身體出現抗生素耐藥性的超級細菌。更有研究發現,抗生素的不恰當使用會殺死腸道中具有保護作用的有益細菌,這可能使肺部更容易受到病毒的感染。

病毒感染後,免疫細胞需要大約兩天的時間來作出反應,而在這段時間裏,病毒會在肺部大量繁殖。肺部細胞是流感病毒唯一可以繁殖的地方,所以這也是感染早期階段對抗流感的關鍵戰場。通常情況下,腸道細菌會驅動幹擾素信號,“告訴”肺部細胞對病毒做出反應,啓動抗病毒基因,阻止病毒複制和傳播,從而提高存活和恢複。

也就是說,腸道細菌有助于保持身體其它部位的非免疫細胞爲病毒攻擊做好准備,使它們能更好地抵禦病毒感染,因爲當病毒到來時,抗病毒基因已經啓動。所以,當病毒感染一個有准備的有機體時,它還沒有開始戰鬥就幾乎已經沒有立足之地了。

有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組具有健康腸道細菌的小鼠進行了實驗,他們將這些小鼠隨機分爲兩組,一組飲用含有抗生素的飲用水,另一組正常飲水,2-4周後這些小鼠被感染流感病毒。結果發現,未經抗生素處理的健康小鼠中,大約80%的小鼠在感染流感病毒後存活了下來。然而,接受過抗生素處理的小鼠中,只有三分之一能夠在病毒感染中存活。

抗生素處理破壞了幹擾素信號,延遲了肺部抗病毒基因的啓動,影響了機體對病毒的反應效率。感染兩天後,接受抗生素處理的小鼠肺部的病毒數量增加了五倍。面對這一更大的威脅,它們需要更強大更具破壞性的免疫反應來與病毒戰鬥,因此就會導致更嚴重的症狀和更糟糕的後果。

如果給接受抗生素處理的小鼠重新引入健康的腸道細菌,以恢複腸道菌群平衡時,幹擾素信號又恢複正常了,並且在肺部重新建立了對流感病毒的抵抗力。

健康的腸道菌群對于啓動正常的幹擾素信號非常重要,抗生素可能會打破這一信號。如果沒有健康的腸道細菌,抗病毒基因可能就不能順利的産生,病毒感染機體後必須等到免疫反應開始發揮作用。這時候可能就已經太遲了,因爲病毒已經繁殖了好多倍,所以大規模的破壞性的免疫反應就不可避免了。這大概也就是有的人很容易感冒,而且感冒後症狀很嚴重的原因之一。因此,病毒感染後,盲目使用抗生素反倒可能消除感染早期機體對流感病毒的抵抗力。

呼吸道病毒感染期間的腸道菌群失調會增加肺炎鏈球菌的雙重感染風險

病毒感染後可能發生嚴重的繼發性細菌感染,大大增加病毒感染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肺炎鏈球菌是1918年和2009年流感大流行中最常見的細菌。據報道,今冬的這波流感中,也有不少患者發生了肺炎鏈球菌雙重感染。

繼發性細菌感染常常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複雜化。病毒感染會破壞肺屏障的完整性,抑制先天性的抗菌免疫,從而促進肺部局部細菌的生長和擴散。病毒感染也可以短暫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和代謝活性,而腸道菌群的這些改變會損害肺部對肺炎鏈球菌感染的防禦,增加繼發性肺部細菌感染的易感性。

從機理上講,由于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導致短鏈脂肪酸的産生減少。腸道短鏈脂肪酸可以遠端影響肺部的免疫反應,並可調節疾病結果,包括哮喘反應以及呼吸道病毒和細菌感染。短鏈脂肪酸,特別是乙酸的減少,會影響肺泡巨噬細胞的殺菌活性。

呼吸道病毒感染期間,腸道菌群也將不可避免的受到暫時的影響,這一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病毒感染後的嚴重程度。所以,調節腸道菌群有助于控制病毒性疾病和細菌雙重感染,從而降低病毒感染的嚴重程度和死亡風險。

腸道抵禦病毒感染的其它方式

腸道屏障

我們大多數人認爲,腸道內的東西是在我們體內,其實並不是,腸道是一個中空的管子,一個從我們的口腔到肛門的隧道。腸腔內的東西實際還在體外,只有它們被吸收進入血液,才是真正進入我們體內。

這是腸道保護我們的衆多方式之一,只有當它功能最佳時,它才能辨別哪些東西可以進入體內,哪些應該排泄出去。腸壁的作用是把很多東西留在我們的腸腔裏,也就是我們的體外。這可能是花粉,從環境中吞下的東西,可能是我們接觸到的病毒或細菌,也可能是未完全消化的食物顆粒,還可能是毒素。

完整的腸壁是一種選擇性屏障,它是具有選擇通透性的,它只會讓一定大小的東西和經過嚴格審查的東西通過。就像一個高級俱樂部裏經驗豐富的保镖,會把搗亂的人拒之門外,我們的腸壁屏障也會非常有選擇地讓營養物質和其它身體必需化合物進入體內。完整的腸壁確實可以把病原體這樣的壞東西擋在我們的身體外面,把它們留在腸腔裏,最終被排出體外。新冠疫情時,在鼻拭子呈陰性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能在糞便中檢測到病毒。

當我們的腸壁受損時,這種關系就會破裂,就像漁網上破了一個很大的洞,一些原本不應該進入體內的物質就會滲漏到我們的血液中,這就是腸漏,它會對我們的免疫系統和抵禦病毒的能力産生嚴重影響。

例如,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我們會看到未正確消化的食物顆粒穿過腸壁並引發體內的某種反應。這是很常見的,很多都與腸道屏障受損有關。在一些病毒感染重症患者中我們看到了多系統炎症綜合征,而許多患有多系統炎症綜合征的人都有腸壁受損。它們的腸道通透性增加,這也是病原體能夠滲透進入血液的原因。所以,爲什麽有的人在病毒感染後會發展成多系統炎症綜合征,這在很大程度上與腸壁損傷有關。

胃酸

胃酸對于正常的消化是必不可少的,它會激活一種叫做胃蛋白酶的酶,這種酶將蛋白質分解成我們的身體可以吸收的氨基酸,胃酸也是吸收維生素B12和其它只有在酸性環境中才能被適當吸收的重要營養物質所必需的。

胃酸也是腸道保護我們的一種有效方式,胃酸可以使病毒蛋白變性,使病毒失去活性。腸道是許多病毒的一個常見入口,比如新冠病毒。與肺部相比,我們腸道中的ACE2受體大約多100倍,這是新冠病毒感染與宿主細胞結合的受體。當病毒進入腸道時,它可以與腸細胞結合,並通過這種方式進入身體。但如果我們有完整的胃酸,這種情況就不太可能發生。

如果你因爲任何類型的胃灼熱、消化不良或腹部不適而看醫生,他們很可能會建議你服用抑酸藥物。它們是世界上十大最常用的處方藥之一,比如質子泵抑制劑,它可以完全關閉胃裏的酸泵,抑制胃酸的分泌。

當我們的胃停止産生胃酸時,胃就從一個不適合生存的酸性環境轉變爲一個友好的繁殖環境,因爲胃酸可以通過使病毒蛋白質變性和失活,從而殺死病毒,當胃酸被去除了,對病毒來說就變得安全了。缺乏胃酸是我們在服用質子泵抑制劑的人群中看到的病毒感染風險大幅增加的背後原因。

通過減少胃酸,質子泵抑制劑不僅降低了胃殺死病毒的能力,還會促進上消化道中錯誤類型細菌的過度生長,因爲通常原本那些不適合在酸性環境中生長的細菌會開始大量繁殖。這就會破壞我們體內微生物群落的自然平衡,抑酸藥物就像抗生素的作用一樣,讓病原體更容易繁殖。

由于出血性潰瘍,癌前食管病變(巴雷特食管)或嚴重炎症,我們短期內恰當的使用質子泵抑制劑,確實可以改善健康。但是,不分青紅皂白地過度使用則會導致慢性健康問題,並增加人群中病毒感染的總體流行率,研究表明,對80%的患者來說,這些藥物是不必要的。

2020年,一項涉及5.3萬多名患者的大型健康調查發現,每天使用一次質子泵抑制劑與新冠感染風險增加一倍有關,而每天服用兩次質子泵抑制劑的人的風險幾乎是四倍。這不只是增加感染的風險,而且如果服質子泵抑制劑並感染了病毒,也更有可能出現嚴重的後果。另一項超過10萬名參與者的研究報告稱,質子泵抑制劑的使用與住院的新冠感染患者發生嚴重臨床結果的風險增加79%相關,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不僅僅是新冠病毒,抑制胃酸還會增加感染輪狀病毒、流感病毒、諾如病毒和中東呼吸道冠狀病毒的幾率,使我們處于感染急性病毒性腸胃炎的高風險。

黏液

在寒冷的冬天,我們很多人可能會流鼻涕,這是因爲寒冷幹燥的空氣會刺激我們的鼻黏膜,結果,鼻子裏的腺體會産生額外的黏液來保持濕潤。黏液主要成分是水,加上少量的鹽和聚合物。

黏液存在于我們的眼睛、鼻子、嘴巴、喉嚨、肺和腸道等與外界接觸的表面上,使它們保持濕潤和健康。但是,黏液的作用遠不止潤滑劑那麽簡單,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保護我們免受感染。黏液可以將病毒誘捕在黏性基質中,然後病毒被咳嗽噴出,或被吞下並被胃酸滅活。就像被困在蜘蛛網中的獵物一樣,病原體很難躲過黏液的龐大網絡,除非有幫手。

雖然我們可能會把黏液和呼吸道聯系在一起,但實際上消化道,而不是肺,才是黏液産生的主要部位,我們身體每天産生的1.5升的黏液大部分是由腸道內壁的一種叫做杯狀細胞的特殊細胞産生的。

在腸道和肺部,病毒必須穿透黏液層,才能接觸到它們想要感染的細胞。黏液提供的保護性屏障是病毒顆粒直徑的數千倍,這就好比一個人要沖破阻力穿過上百個足球場,才能到達球門並得分,這是多麽困難的一件事。

黏液就像我們身體自帶的捕蠅紙,它排列在我們身體的內表面,包括我們的鼻子、上呼吸道、下呼吸道和腸道,捕捉刺激物和細菌。但是,黏液不僅能困住東西,它還富含保護性蛋白質,可以殺死病毒或使病毒失活。

一旦被困住,病毒就會被肺部細胞上的纖毛清除,纖毛會有節奏地擺動,將病原體向上排出體外。咳嗽和打噴嚏有助于它們的排出,胃酸也有幫助,因爲大部分黏液最終被吞下。

如果一個接觸過病毒的人朝你打了個噴嚏,但他的黏液具有強大的抗病毒活性,你被感染的可能性就會小得多。反之亦然,一個超級傳播者的黏液可能對病毒毒性較小,這也是爲什麽他們善于傳播病毒的原因。

通過不吸煙、大量接觸清新空氣、健康飲食和大量飲水,來促進健康黏液的分泌,我們可以大大降低有症狀的感染的機會。擁有高質量的有效黏液,可以捕獲和驅逐病毒,是我們的另一個關鍵的宿主防禦。

當病毒感染時,我們會産生大量的黏液而導致咳嗽,很多人會馬上使用止咳藥,止咳藥實際上會讓我們病情加重,因爲它們會降低我們咳出病毒和其它病原體的能力。抑制咳嗽反射可能會把上呼吸道的小問題變成肺部深處更嚴重的問題。

黏液和幫助排出黏液的咳嗽是身體清除病毒的重要途徑,破壞這一過程會讓我們更容易生病。咳嗽或流鼻涕,很多人錯誤地認爲這是一種需要消除的危險症狀,實際上是我們的身體與病毒入侵者進行戰鬥的有效手段。記住,咳嗽是在保護我們。

有益微生物如何增強我們對病毒的抵抗力?

健康的人總是能夠避免生病或從威脅生命的疾病中迅速恢複過來,腸道菌群在其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增強我們的腸道防禦,可以大大提高在病毒大流行中幸存下來的機會。無論我們是試圖預防感染,還是最近的病毒性疾病中恢複,還是處理病毒感染後遺症,增加我們腸道中的有益微生物,可以大大增加我們戰鬥勝利的機會。

第一,有益微生物可以通過搶占陣地、搶占糧草、發射武器等方式直接與病原體展開殊死搏鬥。所謂搶占陣地就是與病原體競爭結合位點,搶占糧草就是與病原體競爭營養,發射武器則是分泌一些具有殺菌和抗病毒活性的物質。

第二、有益微生物會指揮腸道上皮穿上防護服並關緊大門,阻止病原體入侵人體,所謂穿上防護服就是腸道上皮分泌黏液,這是抵禦病原體的一道重要屏障,所謂關緊大門就是保持腸壁屏障的完整性,阻止有害分子進入體內。

第三、有益微生物會參與免疫系統鋼鐵長城的建設,我們知道,免疫系統的發育和成熟是離不開健康的腸道菌群的,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因素可能有意或無意的破壞我們的腸道菌群組成,從而影響我們免疫系統鋼鐵長城的建設,適當補充有益微生物可以在一定成程度上幫助它們。

第四、有益微生物還參與免疫部隊的訓練。一個訓練有素的部隊知道什麽時候開始發起攻擊,什麽時候停止作戰。健康的免疫系統也是如此,免疫反應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剛剛好最合適。過多或過長時間的免疫反應會破壞我們身體的健康組織,導致更嚴重的後果。如果免疫系統不活躍,則意味著我們的免疫系統抵抗感染的能力大大削弱。成功對抗病毒感染需要我們的免疫反應足夠強大,能夠清除病毒並保護我們的安全,但是又不會強大到破壞我們身體的某些部分並在此過程中對我們造成傷害,這就是健康的腸道菌群和有益微生物發揮作用的地方。

第五、有益微生物參與後勤補給。有益微生物在腸道發酵膳食纖維産生的短鏈脂肪酸是腸道上皮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有了足夠的能量,腸道細胞才能建築堅固的堡壘,充分發揮保家衛國的作用。

第六、有益微生物可以將身體全民動員起來。我們的腸道可以通過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與全身各個器官系統聯系在一起,比如我們熟悉的腸腦軸、腸肝軸等等,這可以參與調節全身免疫功能。基于此,有益微生物可以幫助我們整個機體的免疫系統處于一個最佳的戰鬥狀態。

寫在最後

在病毒流行的當下,我們應該思考,爲什麽別人能夠安然無恙的平穩度過,而有的人卻一到流感季就中招,一次又一次地被病毒放倒,備受折磨。

大約在巴斯德推廣他的“細菌致病理論”的同時,另一個法國人Antoine Béchamp提出了另一種關于我們如何以及爲什麽會生病的觀點,稱之爲“地形理論”(terrain theory)。該理論指出,疾病無法在真正健康的環境中發生,細菌只會在不健康的宿主中導致疾病。換句話說,“地形理論”關注的是“土壤”而不是“種子”,如果我們的內部生態系統(“土壤”)是健康的,同樣的病原體(“種子”)可以無害地通過我們的身體,而不讓我們生病。

因此,腸道菌群和免疫系統等構成我們“地形”的元素決定了我們對各種感染和疾病的恢複力,而不是我們所面對的病原體的威力。我們越不健康,越不平衡,就越容易生病,當接觸到病毒時,也就會變得更虛弱。

“土壤”滋養著我們體內的一切,包括我們的免疫系統。當我們遇到病毒時,“土壤”的成分和整體健康狀況比任何其它特征更能強有力地預測結果。這裏說的“土壤”就是我們的腸道和那些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數以萬億計的細菌和其它微生物。如果一個人擁有一個健康和平衡的腸道菌群和免疫系統,他們的身體會處理他們遇到的任何微生物,而不會引起嚴重的疾病。

因爲“細菌理論”,我們洗手,避免接觸病原體,但由于“地形理論”,我們保持一個運轉良好的生態系統,能夠通過健康飲食以及減少接觸免疫抑制和抗菌藥物來對抗病毒。宿主的健康狀況也決定了病毒感染的結果,而不僅僅是病原體的威力。在與病毒戰鬥時,我們作爲宿主處于“駕駛員”的位置。

用免疫抑制藥物或廣譜抗生素等強力藥物進行,就像用除草劑來清除花園的雜草一樣,它確實可以消滅任何有問題的雜草,但也會破壞土壤微生物,它們是任何健康花園的基礎。完全用醫療手段來恢複或維持健康,卻不考慮重要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因素,也是同樣的道理,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是腸道和免疫健康的核心。當患者爲自身免疫性疾病而服用類固醇,或爲痤瘡而使用強力黴素時,這只是在治療症狀,而不是問題本身。當然,藥物並不是唯一破壞“土壤”的因素,壓力過大、睡眠不足以及其它一些因素也會損害土壤的健康。

接觸病毒本身並不是導致我們生病的原因,正是由于健康腸道細菌的減少、免疫反應的不平衡、壓力過大的現代生活方式以及不健康的飲食,最終將這種暴露的環境轉化爲疾病。據估計,地球上僅感染哺乳動物的病毒就有32萬種,已知感染人類的病毒超過1000種。接觸病毒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但生病不是。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對抗病毒,可能並不能取得好的效果。通常情況下,自身防禦能力的缺陷會讓病毒搶占先機,成爲贏家,導致我們輸掉這場戰鬥。宿主的健康與病原體的威力同樣重要,甚至可能更重要。我們需要一個完整和功能良好的腸道菌群和免疫系統,以確保我們在與病毒接觸不可避免的情況下,不會導致嚴重的感染。

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認識到:

第一、健康的腸道和腸道菌群是自我保護的關鍵,我們需要強化我們的微生物大軍。如果我們沒有一個健康的腸道菌群,沒有足夠多的腸道有益微生物,也不能有效地控制腸道有害微生物的生長,這場戰鬥可能還沒開始就已經失敗了。

第二,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爲其實都是在厲兵秣馬,爲戰鬥做准備。這關乎我們是否容易被病毒感染以及病毒感染後的嚴重程度。現在以不同的方式做事情,未來也會終將有不同的結果。

疫苗和保持社交距離等公共衛生措施仍然至關重要,但這不是全部,也不是長遠之計,通過優化腸道菌群來增強我們的免疫系統可以說是保護自己最有效的策略,並且可以提供額外的保護,即使我們不幸被感染,也可以得到最好的結果。

總之,我會選擇這樣做:

去除對腸道菌群有害的食物、藥物和實踐;找回那些丟失或減少的有益微生物,可以通過接觸土壤、食用發酵食品和補充益生菌與益生元來實現;恢複完整的腸道菌群和腸道屏障功能,包括健康飲食、選擇合適的微量營養素、合適的環境以及有科學依據的身心實踐。

你呢?

圖片均來自網絡

0 阅读:317

安卉看健康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