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大事年表2

識上善看曆史 2024-03-16 10:10:37
曆史背景

陽虎掌握魯國政權的過程中,並沒有爲難孔子,按說孔子追隨魯昭公逃亡,又從齊國返回,這樣就得罪了三桓家族,但實際上孔子並沒有遇到什麽麻煩,估計是陽虎暗中保護他。

陽虎掌握魯國政權後,主要是戰爭,而且是打同盟戰爭。陽虎處理國際關系的原則是服從晉國,抗衡齊國。自從一百多年前晉文公大敗楚國,晉國就一直是中原的霸主,替周天子維護諸侯之間的秩序,魯國一直服從晉國。齊桓公稱霸早于晉文公,所以齊國對晉國是不服氣的。

陽虎當權的時候,魯國跟齊國的矛盾主要是當年昭公流亡,齊國爲了安置昭公,占領了魯國的郓城等地方。後來昭公逝世歸葬魯國,這些地方齊景公一直占著沒還。陽虎就爲這個跟齊國打。

魯國內部,三桓不得志的支庶子弟,也逐漸集中到陽虎周圍,形成了一個政治集團。魯定公八年,孔子50歲時,陽虎最終下決心對三桓動手。三桓勢力逐漸反攻,到最後,陽虎只剩了魯、齊邊界上的兩座城池和季氏老巢費城,陽虎看大勢已去,就投靠了齊國。這一步走得有點凶險,因爲他主政魯國期間,跟齊國連年打仗,結下了不少冤仇。如今到了齊國,沒多久就被逮捕了,齊國大臣們爭論怎麽處置他,陽虎卻找機會逃出來,去晉國投靠了趙簡子,受到重用。

陽虎這次叛亂的直接後果,就是孔子可以當官了,孔子終于有了夢寐以求的從政機會。陽虎剛剛失敗,孔子就收到三桓家族的邀請,請他出來當官,而且是大官。這年他50歲。

18.魯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孔子50歲

陽虎試圖除掉魯國三桓勢力,未果,遂據守陽關、費城等地叛亂。三桓處于危機之中,于是請孔子從政,抗衡陽虎。

其中費城一直是季氏家族的大本營,費城宰公山不狃是陽虎的同黨,割據費城對抗季氏。他向孔子發出了邀請,請孔子來費城和他一起執政。如果孔子倒向陽虎一方,三桓家族的麻煩就更大了。

孔子也開始考慮去費城投奔“亂黨”,子路對老師的行爲很是不解,孔子解釋:“當年周文王和武王在西方的時候,靠著豐、鎬這些小地方就滅商統一了天下,如今費城雖小,同樣能幹大事。”

這個消息就讓三桓家族坐不住了,其實去費城和公山不狃合作並不是孔子的首選。他放出這種消息也是在給三桓開價,讓三桓家族重視自己。到了有所作爲的關鍵時刻,孔子就不是書呆子了,他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智慧。

19.魯定公八年,公元前501年,孔子51歲

陽虎接連失敗,先逃亡到齊國,又逃亡到晉,效力于趙鞅(趙簡子)。孔子被三桓家族邀請出山,開始擔任中都宰,即曲阜市市長。身份成爲“下大夫”。之後又升小司空(大司空的副職),主要負責水利和基建工程等事務,類似于後世的工部侍郎。之後又升任魯國大司寇,主管政法工作。身份也變成“上大夫”,也就是“卿”,相當于後世的宰相,開始參與魯國上層政治。

由于孔子不是大貴族出身,所以他即使當了大司寇有沒有世襲的封地,只有俸祿,待遇是每年六萬鬥糧食,約合今天的150噸,可以養活七八百口人。

孔子爲魯司寇像

20.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52歲

魯定公、齊景公在夾谷相會,孔子主持儀式。這標志著魯國脫離了晉國陣營,齊、魯結盟對抗晉國。齊國歸還了以往侵占魯國的土地。

21.魯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53歲

孔子弟子紛紛在魯國做官,或者做季氏家臣。

22.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54歲

三桓家族幾乎瓜分了魯國,他們有各自的統治中心,季孫家的是“費城”,叔孫家的是“郈hòu城”,孟孫家是“成城”。

孔子一生最重要的政治舉措,是在這一年提倡“墮huī 三都”---即號召三桓家族拆除自己封邑的城牆,理由是防止出現陽虎這樣的叛亂家臣,依據高大的城牆據守叛變。隱含的另一層含義是防止三桓家族依托自己的封邑對抗國君,分裂國家。這個目的不能明說,否則三桓家族肯定不會同意他當大司寇。

叔孫氏因爲之前有過家臣叛亂,不服從主公叔孫氏,還是孟懿子和年少的叔孫武叔帶兵討伐,圍城數月,又從齊國請求援兵才迫使叛變家臣逃走。所以叔孫家首先響應孔子的號召,主動拆除郈城城牆;

陽虎逃走後,他的同黨公山不狃不甘心坐以待斃,主動進攻首都曲阜,差點把魯定公搶走,孔子部下的援兵及時趕到,打敗了公山不狃,費城光複,遂即子路馬上帶人開始拆除費城的城牆,子路還任命跟他學習的高柴擔任新的費城宰。

孟孫家的統治中心成城距離齊國比較近,孟懿子的大管家公斂處父不同意,他說我們的城牆一旦拆除就沒有安全保障了,現在和齊國的關系好無所謂,但日後若和齊國反目,我們沒有城牆,齊國可以長驅直入打進曲阜,再者說,成城是孟孫家的大本營,沒有了城牆,誰能保證孟家的安全?又因爲之前反擊陽虎有戰功,孟懿子也比較尊重他的建議。于是決定一個人唱紅臉一個人唱白臉,先不拆除城牆,要是國君討伐,就讓公斂處父據城頑抗,孟懿子假裝不知道。

魯定公和季、孫兩家看到成城抗命不拆,決定帶兵攻打,但是由于孟家從中作梗,再加上孔子家世代是孟孫家的家臣,也不好把事情做絕,成城就得以保全下來。這時候費城才拆除了一半,季氏家也不幹了,又慢慢的把費城的城牆逐步修複起來。

“墮三都”成了半拉子工程,三桓家族回過味兒來,逐漸對孔子失去了信任。

23.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56歲

這一年夏,魯定公帶領季桓子去衛國會見衛靈公、齊景公,留下孔子看家。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成爲了代理國務總理,達到了一生權力的巅峰。

代理丞相以後,孔子沒有再堅持“墮三都”,決心要整頓魯國的世道人心。一時間社會風氣爲之一新,市場上假冒僞劣商品少了,街上談戀愛的年輕人也不敢公開的手拉手了,外國使者發現來魯國公幹的辦事效率比以前高了。

由于孔子的官位是擠掉臧氏家族家族的地位而來,這就爲自己在官場樹立了政敵。先是孔子一個不出名的弟子公伯寮向季桓子進讒言說子路對季氏不忠有成爲陽虎第二的趨勢。

接著,孔子的另外兩個弟子南容和公冶長被逮捕,想從他們身上打開缺口搜集關于孔子的證據。兩人咬緊牙關什麽都不說,最後公冶長被判了幾年監禁,由于沒有南容的把柄所以最後被無罪釋放。爲了補償弟子,孔子把女兒嫁給了公冶長,把侄女嫁給了南容。孔子勇于擔當,關鍵時刻沒有抛棄弟子,成爲後來丟官以後還有弟子追隨他周遊列國的重要原因。

季桓子暗中縱容反對孔子的一派,三桓家族害怕孔子和魯定公結爲一夥兒,但是孔子比較講究君臣道義,處處尊重魯定公,爲國君積累了威信。對三桓家族來說搞政治就是結黨營私,最恨潔身自好、腳踩兩只船的騎牆派。提拔你孔子就是爲了讓你成爲三桓家族的利益共同體,你卻沒有認真維護三桓家族的利益。

魯定公試探孔子,想知道孔子是否會徹底倒向三桓架空國君,還是會像陽虎一樣,可以爭取過來對付三桓。于是問孔子君臣如何相處?孔子態度隱晦,認爲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孔子希望爲君的魯定公和爲臣的三桓家族都能從自己的欲望往回退一點,彼此相安無事,長期共存。在孔子看來,天子、國君、貴族,三者缺一不可。孔子也不願意把權力都集中到國君一個人手裏,不願意魯國出現類似夏桀商纣的暴君專制局面。

孔子很少從個人利益的角度考慮問題,他從政就是想推行他理想的“道”。他的態度,魯定公不滿意,三桓家族也不滿意。這樣的心態使得孔子建立不了什麽功業,對曆史産生不了影響。只能說孔子有底線,追求的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最終,孔子被迫辭職,去往齊國,未受齊景公重用,于是返回魯國,去往衛都帝丘。

春秋衛國附近地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