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的第一桶金

于禁看商業 2024-03-21 20:49:10

作者 | 邱鑫浩

來源 | 邱處機

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的第一桶金,是怎麽賺到的呢?他靠的是鎳镉電池。

王傳福1966年出生在安徽蕪湖無爲縣的一個木匠家庭,家境貧寒,父母早亡。王傳福上高中和大學,還是在哥嫂的支持下才順利完成。

從長沙中南礦冶學院(現爲中南大學)冶金物理化學專業畢業後,王傳福被保送至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讀研,並在3年後留院任職。

由于研究成果突出,王傳福很快被破格提拔爲有研院301所的副主任,26歲就成爲全院最年輕的副處級幹部。

在行政工作之外,王傳福還是一名副教授。如果沒有什麽意外,他應該以後會走上教書育人的道路。

但王傳福的命運軌迹,在1993年發生了轉變。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王傳福被組織派往深圳籌建一家合資的鎳氫電池公司。在那裏,王傳福感受到了市場經濟的魅力和電池行業的暴利。

一年後,一則行業消息讓王傳福心猿意馬:日本出于環保考慮,將放棄傳統的鎳镉電池産業。

那時國內,對環保要求還沒那麽嚴格,王傳福覺得是個機會,便向組織打報告,申請進軍鎳镉電池産業。

但幾次請示,都石沉大海,渺無音信。

最後,王傳福還是決定自己出來單幹。用他的話說就是,“這麽大塊的肥肉擺在你的面前,你怎麽能不吃呢?”

于是,在表哥呂向陽和朋友夏佐全的支持下,1995年2月10日,王傳福拿著近300萬元的天使投資,在深圳成立比亞迪,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電池創業之路。

300萬元看起來很多,但當時一條完整的自動化電池生産線,就需要投入幾千萬元。

王傳福是如何克服這個困難的呢?

在研究日本生産線後,王傳福發現,自己只需要引進部分關鍵設備就可以了,其他環節完全可以靠熟練工人完成,而當時中國的人力成本又比較便宜。

按照這種思路,王傳福最後只花100多萬元,就建成一條日産4000塊鎳镉電池的生産線,生産成本還比日本廠商低上40%。

憑借穩定的質量和低廉的價格,比亞迪鎳镉電池很快拿下多筆大額訂單。

這種性價比優勢,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得到進一步擴大,比亞迪憑借成本優勢逆勢增長,拿下全球40%的鎳镉電池市場份額,銷售額突破到了1億元。

這就是王傳福的第一桶金。

(全文完)

【邱處機簡介】

福建龍岩人,今年30歲,現在常駐北京。公衆號專注于撰寫商業牛人的成長經曆和認知升級,讓我們一起向他們學習,不斷成長,不斷進化。

0 阅读:1

于禁看商業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