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級手機的影像能力,如今終于迎來了救贖

三易生活 2024-05-15 19:32:37

衆所周知,“影像”與“遊戲”近年來一直都是智能手機産品最爲突出的賣點。無論是對于頂級的旗艦産品、還是主流的中高端機型來說,它們都在快速地叠代新的CMOS方案、使用新的鏡頭設計,並不斷迎來新的高端SoC和軟件優化體系加持。但是對于那些千元級、實質上是“入門”定位的機型來說,此前很長一段時間的手機市場實際上是不太友好的。

一方面,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真正的“入門級SoC”無論架構、還是性能,實際上都有點原地踏步的意思。比如它們之中的一些型號直到今天還在使用老舊的ARM v8架構、還是“2中6小”的無大核方案,甚至其型號本身還是“套馬甲”的超頻+重命名。對比每次換代都有著百分之幾十性能提升的中高端平台,這實際上也就意味著入門級SoC的相對性能是變得越來越落後、越來越不夠用的。

另一方面,隨著頂級影像旗艦普遍進入“1英寸”時代、或者用上一些全新的傳感器架構(比如索尼的雙層晶體管、三星的垂直雙轉換、豪威的橫向溢出電容),這也使得很多中高端機型可以從中“獲利”,得到以往曾專屬于旗艦的CMOS和影像設計下放。

早期入門級機型的影像表現:色彩或蒼白或誇張、算法生硬、微距幾乎不可用

但很顯然,受限于成本和定位的制約,這些老旗艦影像方案的“下放”與入門級産品通常沒什麽關系,如今後者既不可能得到1/1.56英寸的大底主攝(盡管它其實已經是2020年的老舊産物)CMOS,更不可能有潛望式長焦副攝的加持。甚至就連在旗艦機上已經被視爲“沒誠意、只爲省錢”的小底JN1超廣角方案,這些入門級機型也都沒法用上。

不過這倒並不意味著,入門級機型就只能永遠使用IMX582或GW3這類,老舊的、早期小尺寸高像素CMOS,去拍攝那些充滿噪點、而且完全沒有微距能力可言的照片了。因爲就在最近這一年多的時間裏,即便是最入門級的機型也開始迎來了一些切實的影像技術進步。

JN1對于旗艦機來說雖然不強,但它確實拯救了入門級機型的對焦和夜景表現

比如在一年多之前,部分入門級機型就開始用上基于JN1的後置主攝方案。雖然很多朋友會說,JN1是一款過于“小底(1/2.76英寸)”的CMOS,即便是作爲旗艦機的副攝都顯得不夠有誠意。但從技術代次上來說,它畢竟要比以往那些入門級産品使用的初代高像素傳感器還是先進得多。這就使得基于JN1的入門級手機主攝,無論在高反差場景中的防過曝表現,還是在更近距離拍攝時的對焦表現上,都明顯要好了一截。

此外隨著SoC的進步,入門級機型現在也逐漸開始迎來性能顯著增強的方案。以天玑7200、骁龍7 Gen3爲代表的這些移動平台雖然性能依然與旗艦SoC相去甚遠,但它們至少有了全新的計算架構,能兼容最新的端側AI應用,同時在ISP算力上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在新平台和新CMOS的加持下,新款入門級機型的影像能力明顯上了一個台階

以結論來說,這一時期的入門級機型普遍在夜景成像效果和“算法變焦”方面,有了顯著的改善。它們的夜景開始變得如同旗艦那樣注重高對比度、低噪點和突出光源的存在感,再加上單憑一顆小底主攝也能支撐起3倍、甚至5倍變焦需求的放大算法,更是大幅提升了它們的影像實用性。

這還沒完,當時間來到2024年年中,隨著最新一批的CMOS投向市場,入門級機型又迎來了一輪影像能力的增強。

從我們三易生活近期測試的一些新機來看,索尼LYT-600很顯然成爲了入門級機型目前後置主攝的“王炸”方案。與此前的三星JN1相比,LYT-600不只是傳感器面積(1/2英寸)更大、感光性能更強,而且它還成爲了少數在這個尺寸和定位上,實現了全像素對焦設計的CMOS,在微距對焦、運動追焦、人像虛化准確度等方面,都給入門級機型帶來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全新體驗。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當最新一批的入門級機型“換裝”LYT-600之後,這自然也就意味著,它們便喪失了進一步用上老舊旗艦下放CMOS方案(比如古老的IMX689、IMX787)的可能性。因此雖然入門級手機的影像表現比過去已經強了太多太多,但很顯然手機廠商還是在有意拉大不同價位段産品之間的技術和體驗差距。

0 阅读:107

三易生活

簡介:專注IT,最快最專業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