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張宏傑《簡讀日本史》書評

飲冰聽雨 2023-06-14 11:46:06

我對日本曆史文化與社會生活知之甚少,大多印象來自于日本的動漫、電影和一些文學作品。盡管也曾閱讀了新渡戶稻造《武士道》,本尼迪克特《菊與刀》,戴季陶《日本論》,蔣百裏《日本人》,汪公紀《日本史話》等,但這些書或題材所限,或時代特殊,感覺一鱗片爪,不成體系。在不了解曆史的情況下,來探討“國民性”之類的東西,始終缺乏根基。不過,張宏傑這本《簡讀日本史》讓我完成了串聯的任務,自此閱讀樹有了主幹。

要說創造閱讀主幹,用日本史教材也可以,比如王新生的《日本簡史》,也不過300來頁;但《簡讀日本史》達到了485頁,關鍵在于,這書主要表達的不是“簡史”,而是“簡讀”。全書四編,只有第二編《日本簡史:從神話時代到明治維新》,貼近于簡史的編排,至于其他三編:《第一編:日本人的原始觀念和精神世界》《第三編:日本與世界》《第四編:日本人的國民性》,從題目上看顯現出了多種維度,“這本書不是一本單純的日本簡史,而是日本政治史、日本文化史、日本外交史、日本國民性問題四部分的綜合”,因而用它來串聯以往的閱讀印象碎片,包容性是比較強的。

本書第一編《日本人的原始觀念和精神世界》,是從日本人的性觀念入手的。先是寫日本神話中的性內容,再到皇族的內部通婚、曆史上的生殖崇拜以及貞操觀念等。這並非獵奇——因爲通過對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的史料對比發現,日本人的“一切性習俗,幾乎都可以在其他民族的經曆中找到對應記載”。故此,它要表明的觀點是:日本文化保留了大量的原始時代、母系社會時代的文化因素;或者說,日本人在社會生活和性觀念中仍然保留著大量樸素的原始元素。破除了種種“想入非非”的面紗,再來看一些東西,就有了茅塞頓開的感覺。比如說姓氏,長子繼承制乃至于詈語,本質上是血緣觀念的不一樣,再結合神道教、佛教等的精神底色,衍生出了看起來比較怪異的現象;

第二編《日本簡史:從神話時代到明治維新》,是書中篇幅最長的,但也是最易讀的,在語言上很有些通俗曆史讀本的味道。按作者的說法,本編是按時間順序,簡述從繩紋時代到明治維新的曆史,重點是分析日本爲什麽進行大化改新,以及大化改新何以失敗,對比日本曆史軌迹與中國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本編有兩句話概括了這一段的主要線索:

一是,簡要概括大化改新失敗之後的日本曆史,那就是日本試圖從類似中國商周的時代直接跳到隋唐時代,結果因爲距離太大,跨越失敗,又從隋唐時代退回到魏晉南北朝時代;二是,日本幕府時代以前的古代政治史,一言以蔽之,就是一部天皇和貴族權臣爭奪最高權力的曆史。我認爲,這一編從大化改新前的蘇我氏,再到改新後的藤原氏,平氏、源氏、鐮倉幕府、室町幕府、戰國時期、江戶幕府,基本脈絡清晰,分析具有條理,要比汪公紀《日本史話》裏簡練得多;

第三編《日本與世界》,主要闡述了日本的朝貢體系和神國觀念,以及倭寇和壬辰朝鮮戰爭的影響,相對簡短;非要說日本人對世界的認識呢,那就是“日本人認爲世界上只有日本、中國、印度三個大國,而日本是獨一無二的‘神國’,由日本統一全世界是理所當然的。這在室町時期‘三國一’和‘三國無雙’等流行語裏,表現得十分清楚”;

第四編《日本人的國民性》,重頭放在了“集團主義”四個字上。從好處上講,集團主義使得社會穩定,人們的互信程度比較高,形成日本式的愛國主義;而從弊端上說,那就是導致派系鬥爭與欺淩現象,使得內外有別,社會缺乏創造力,而且讓人不辨是非,無條件追隨集團——日本在二戰當中表現極端的戰爭狂熱就與這種特性有關。而像武士道、強者崇拜、國民性認知轉向等內容,對于本書前面的精彩而言,較爲平淡。

總體而言,張宏傑並非日本史專家,但在本書寫作上引用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並添加了一些注釋,有點學術論文寫作的路子;通過對現象、文獻、史料的分析對比,得出言簡意赅的觀點和結論,不至于太過粗糙,當然這些論證是不是有偏頗還要其他專家學者指正。這也導致本書的寫法單調,尤其在後兩編上,有些羅列資料的感覺,讀起來趣味性較差。此外,所謂“簡讀”,自然博而不精;配圖稀少,聊勝于無;部分語句、觀點重複較多,可適當精簡。

正如作者在後記裏說:“作爲一個非日本史出身的寫作者,這本書的主要寫作方法是對既往學術成果的綜合。我讀過一篇關于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的中文學術評論,說斯氏作品的缺點在于用的都是第二手材料,沒有第一手材料。……不過本書和我以前的作品一樣,仍然是由一個曆史愛好者寫給其他曆史愛好者的普及之作,不登大雅之堂,或可免此批評。”

PS.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想了解一個國家“國民性”最好的方法,當然是親身體會住上幾年,像戴季陶、汪公紀就是這樣,屬于常態;本尼迪克特的這種非本土的人類學調查,屬于異類;而我,既不屬于常態,也不屬于異類,主要屬于“窮鬼”。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