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彈:電吉他先學彈還是先學樂理?

飲冰聽雨 2024-05-20 10:49:27

看到這個問題,包括一些類似的問題(比如學吉他用不用學樂理、該不該學樂理等),我的第一想法就是:爲什麽非要分個誰先誰後,誰有必要誰沒必要呢?

一切關于樂理學習的問題,都不是應不應該學的問題,而是應該怎麽學,學到什麽程度的問題。

凡是涉及到彈吉他學樂理的問題,我的答案都是:

樂理重不重要?很重要。應不應該學?應該學。樂理的學習要區別對待,實踐結合。學得多固然好,學得少未必就不夠用。對大部分業余的吉他愛好者來說,樂理的學習只是四個字:夠用就行。

樂理是了解音樂構成的理論和重要輔助工具,它能告訴你音樂之所以成爲音樂的原因;如果你學得好,它會爲你的演奏提供更多樣多彩的選擇與效果,同時幫助你創造出屬于你自己的好聽音樂。

問這些問題,或說要確認某個想法、某個練習計劃、某個學習路線、某本教材選擇等,是因爲我們認爲如果按照“合理的路子”學習、練習,能少犯一些錯誤,少走一些彎路,更快、更有效地達成不錯的學習成效。想法是很合理的,不過實際學習中未必會按著計劃來,有著千奇百怪的情況。

持續地保有興趣,不至于完全喪失信心,並不需要嚴肅地確立一個先後關系,嚴格地按照某個計劃和進程執行。不少業余愛好者未必精通樂理,什麽東西都能解釋;演奏一曲炫耀一小下可能也用不上多高深的樂理知識。

對于成人來說,大家完全可以一邊彈一邊學,一邊學一邊彈,開心就好,在初學階段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非常正常的。到了一定階段後,不管你個人的想法怎麽樣,一定會有一些情況來催促著你去了解一些樂理知識,否則就會停滯不前——除非你自己很滿意這種停滯的狀態。

我有兩段學習吉他的經曆,恰好對應了“先彈吉他”和“先學樂理”的過程。

第一段是九九年我還在上初中的時候。寒假時候報了一個吉他培訓班,300塊錢10節課,一周一節,每節一個小時左右。家裏花了160塊錢買了一把藍色的紅棉練習琴,那個十二品弦高,我把手掌平著塞進去都不帶夾手的,堪稱吉他型指力鍛煉器。

教我的老師也就將將二十歲出頭,很年輕。上第一節課,老師問:你喜歡什麽歌啊?我說:BEYOND的《真的愛你》。還給老師唱了一下。老師說:行,那就教你彈《真的愛你》。第一個和弦是C,是這麽按的……

于是第一節課,我就學了《真的愛你》的4個和弦(C,G,Am,F)的按法。我筆記上記的是:C(二弦1品,四弦2品,五弦3品,5432)-G(一弦3品,五弦2品,六弦3品,6432)-Am(……,5432)-F(……,4321)-C-G-Am-F-C-G-C……

第二節課,我大體就能比較流暢地轉換這幾個和弦了,唱起來也似乎有模有樣,老師還誇我很勤奮,我心想吉他不過如此嘛——但我沒想到這就是我初中時學習吉他的巅峰了。第三節課,老師教新歌了,《同桌的你》,然後我就顧著和周圍的小夥伴聊天了。再後來,第四節課,第五節課……基本上就在吹牛打屁中度過,後教的幾首歌我是一首沒練。

那時候老師教指板了嗎?教音階了嗎?教和弦構成了嗎?都沒有。連教材都沒有,在黑板上寫的,連全音半音都沒教。他教的是左手怎麽按,右手撥哪幾根弦,打拍子撥幾下,怎麽掃弦,掃幾下而已。我是沒好好學,而我的小夥伴都能有模有樣地彈唱好幾首歌了。我印象很深刻的除了《真的愛你》外,就是某天上課時候,老師給我們彈唱了一首《Hotel California》,我那時想:老師太帥了,這歌太好聽了,我以後也要彈這首歌。——嗯,這個願望至今還未實現。

這個階段,我是沒學樂理的。一切都是先彈,反複地彈,反複地練和弦轉換,直到能彈熟能唱出來爲止。而且我的想法是,只要有譜子,有和弦按法,什麽歌都是反複地練,熟能生巧而已。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死磕,就是硬剛。

現在來看,這種學習是很不合理的,以至于後來我都不敢說自己在初中時學過吉他。然而我得到成就感了嗎?我感到快樂嗎?是的,那時我確實很快樂,僅僅就是很簡陋地彈《真的愛你》這一首歌,就能給我帶來快樂。

我們開始彈琴,不是爲了喜歡、爲了快樂、爲了裝哔、爲了追妹子、爲了彈喜歡的歌、爲了有種成就感和滿足感嗎?誰一開始彈琴是爲了感悟天下蒼生、領會宇宙真理、追尋人生大道、推動音樂發展、複興搖滾樂的啊!

如果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建議那就是先彈,而且這個彈不一定是按電吉他的路子彈,你可以先挑首簡單的歌,按民謠彈唱的路子來;或者知道一個把位的音階,彈單音,別總覺得入門是彈《小星星》《生日快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這種曲子,難道不能彈羅大佑《你的樣子》嗎?66 666 5676 666 5333 3323 3 03……

但如果你有點追求,這個不學樂理的裸奔階段應該不會持續太久。

因爲你開始不滿足了。有點快樂但不那麽快樂了,有點成就感但不多了,想要裝哔裝不起來了,不學樂理不行了,效率太低下了,連譜子都要看不懂了,那音階,那節奏,那時值,那調式……你從試著彈一首歌開始,到後來最終明白:理論和實踐是互相結合,相輔相成的。

第二段,就是高考結束後,去我家附近商業街的山寨“華夏音樂學校”學習吉他。想學電吉他卻買了把電箱這件事就不詳提了。我那時候的老師姓馮,也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染著一頭黃發,然後因爲頭發長得快,變成半黃半黑的了,我叫他馮哥。

學校裏幾位老師都是年輕人,組了個樂隊,平時給什麽開業典禮啊,紅白喜事啊跑跑場,一場大概拿三、五百塊錢,看起來很不靠譜的樣子。尤其彈貝斯的老師,高高胖胖,一頭長發,名片上還印著藝名:十三。我通常叫他十三哥。鼓手老師稍稍有點結巴,至于姓什麽我忘掉了。

我經常問一些問題:馮哥(十三哥、X哥),黃貫中是亞洲第一吉他手嗎?黃家強是亞洲第一貝斯手嗎?葉世榮是亞洲第一鼓手嗎?然後看著馮哥(十三哥、X哥)一臉便秘的表情看著我:這個問題吧,怎麽說呢,其實吧……

然而第一次上課馮哥一個問題先把我問蒙了:知道十二平均律嗎?我搖頭:不知道。馮哥:……

于是第一節課講的就是十二平均律,音階,全音,半音,音名,唱名,指板的音階,推算幾弦幾品是哪個音,推出各個把位上的指型等等;

第二節課,馮哥:會打拍子嗎?我又搖頭:不會。馮哥:……

第二節課講的是節拍,音符,時值,節奏型,打拍子之類的。四分八分十六分,三連音,前八後十六,前十六後八,切分附點,連接線,休止符,我就在那裏數拍子哒哒哒哒;

第三節課,馮哥:知道音程嗎?算了,你肯定不知道,音程就是……

第三節課講的是音程推算和和弦構成,大三和弦,小三和弦,七和弦,三度,五度之類的;順便又說了說幾個大調的和弦推算;

我對樂理的學習就是這樣的。後邊馮哥教我彈了兩首曲子,一首《送別》,張文忠《民謠吉他經典教程》裏的前期曲子;一首《愛的羅曼斯》。至于其他的,“自己練吧,哪不會再來問我。”

——笑話,我是有問題不會去問你嗎,我是根本不練好吧?

反正十來節課也就稀裏糊塗的混過去了。最後一節課,我買了幾瓶啤酒和馮哥、十三哥喝了一頓,他們說:祝你大學生活愉快……你別忘了練琴啊。

平心而論,這兩個吉他老師其實都不是科班出身,所謂๋教學也是野雞路子,和現在各種專業的培訓班沒法比。但還是對我幫助不小。

我曾憑借著兩三個月的死磕彈過《SPEAK SOFTLY LOVE》,這要什麽樂理啊?就是反複聽,反複一個小節一個小節對著GTP的譜子硬剛;我也很感謝馮哥,如果沒有他那前三節課的樂理,以後我想自學什麽教材,自學點其他樂器,還要花費很大精力和功夫。

我的樂理水平,大體也就是停留在推算和弦構成的水平,知道給曲子升個調,降個調換什麽和弦,換個節奏型,或者偶爾加個裝飾音的水平。這點東西,充其量就是英皇樂理1級的程度。一般來說,通常考了英皇樂理5級,才算初有積累吧。或者,任何一本類似于《吉他自學三月通》之類的系統教材裏邊的樂理知識,你學會了都足夠用了。

相信我,學會我會的這點雞毛蒜皮的東西,花不了三天,但是它對你彈琴的幫助,讓你對吉他的理解,可以至少節約三年的硬剛時間。而至于想要達到即興、改編、創作一些曲子的程度,樂理更是不可或缺的。

抱著這樣的想法,所謂先學後彈,還是先彈後學,並不是一個值得太過糾結的問題。彈琴和學樂理相輔相成。真能找到樂趣的時候,往往是你在彈琴時有一個問題搞不明白,但是通過學習樂理,你突然之間融會貫通了。

琴彈到什麽水平,樂理就學到能解釋你目前水平所遇到問題的程度就夠了,不用太高深。不需要用太多高深的樂理知識來解釋淺顯的問題。怎樣的學習和練習都是爲演奏服務的,如果對你的演奏沒有任何幫助,你現階段可以抛棄它。

你不是貝多芬,不是莫紮特,不是伯克利音樂學院的學生,你只是你,一個普通人,有工作,有生活,有老婆孩子熱炕頭,有把吉他,有空時彈彈,朋友聚會時露一小臉。彈琴碰到問題時,有時會鑽研,而有時,就是鑽進被窩睡覺去。

樂理的問題大體如此:邊彈邊學,有空學點,夠用就行。不夠用了怎麽辦?睡一覺,有空繼續學呗。

大學時候,有個女生想找我學吉他。我看著她渴望的眼神,想起了馮哥教我的東西。于是問了一句:

你知道十二平均律嗎?

女生搖搖頭。

接下來,就是十二平均律,音階,全音,半音,音名,唱名,指板的音階,推算幾弦幾品是哪個音……

第二天,女生不學了。

PS:想起這些事,我又在網上搜了一下這些人。馮哥我是沒找著,但是我看到了十三哥——原來他是丟火車樂隊的前貝斯手。我年輕時候竟然還和他喝過酒?我竟然還問過他:十三哥,黃家強是不是亞洲第一貝斯手啊?(死去的記憶開始攻擊我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