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超王者,母公司被看好?《塵白禁區》做對了什麽

遊戲葡萄 2024-05-13 11:55:15

本文爲讀者投稿內容

《塵白禁區》的風波前段時間已經告一段落,相信關注遊戲的朋友都有所耳聞。

在初期失利後,遊戲官方大幅更新調整,刪除男性後勤角色,還限制未成年訪問。一時間引發了激烈爭論。

就結果而論,《塵白禁區》的策略調整玩家是買單的廣泛支持,促使遊戲熱度和收入顯著增長,而且這種市場反應迅速轉化爲資本市場的信心。

截至5月8日,iOS平台上的總收入已達到160萬美元,僅最近一個月就實現了2023年第3季度高峰收入的60%。

這種熱度反映在金山軟件的市值上,5月10日,摩根士丹利在研究報告中給予金山軟件“增持”評級,並設定了35港元的目標價,顯示出投資者對公司前景的樂觀態度。

***

簡單來說,成功歸功于出色的運營和策劃。

只是相較大衆以往認知中的“公關行爲”,這次遊戲調整有些過于有效了。這樣一個過去一個幹得差會影響遊戲,但幹得好也僅僅保底的行爲,爲何能如此力挽狂瀾?

本文試著探討《塵白》這次究竟抓住了什麽關鍵,避免了前人類似錯誤。

01

成功不可忽視運氣和機遇的作用。《塵白》的成功部分歸功于運氣。

在《少女前線2》的文案爭議和國內互聯網大環境的共同發酵下,《塵白》的適時調整獲得了玩家的廣泛支持——加之與《少前2》相近的3D建模賣點——《塵白》極速迅速吸引了一批新的遊戲玩家。

***

除了運氣,他們當然也做出了合適的決策。

機遇能夠吸引玩家,運氣是加分項。可考慮《塵白》爲何留住了玩家,避免用戶流失。與其問這次的成功是《塵白》做對了什麽,我們不如換一個問法。即:

《塵白禁區》沒有做什麽?

1)沒有全都要——及時做減法

《明日方舟》新劇情也曾因爲將過去沒有定性的Doc加了設定,引發了一輪爭吵。《塵白》的做法則是避免日後出現相同問題。

也正因此,他緊接著能做出了符合玩家利益,且超過玩家預期的行爲。改皮膚,符合玩家胃口;改未成年退款,保證玩家利益。

2)沒有“重內容”——他人的失敗才是成功之母

或許因爲《塵白》的遊戲玩法並不新穎,遊戲方並沒有沉浸于創造自己的敘事,一定要爲了創新而創想,爲了深刻而深刻。這恰恰是難得清醒的點。事實上,任何內容創作者都會想要輸出自我,而且因此出現的失敗案例,不勝枚舉。《夜巡》或許成就了倫勃朗的後世英名,但商業上無疑是失敗者;而且,他之所以有這個揚名的機會,也是源于他曾經的積累。就這點說,已有同類遊戲的廠商在這個領域或許有那麽一次試錯的機會。

3)沒有擺姿態——順應玩家,聽勸

不及時反饋,冷漠,或是擺高姿態;沒有做出符合該群體的行爲……這些創作者或者運營容易出現的問題並沒有出現。事實上,玩家對遊戲方的容忍度通常是很高的。只要不是嘴硬肯改,多數玩家還是會重新認可。

進一步想來,上述策略都最終服務于,要盡可能地滿足用戶、玩家的“情緒價值”。

02

上個月孫藝洲王者榮耀成功“夢幻聯動”cos呂布的事件,被玩家群體解讀爲騰訊願意傾聽玩家,不計利益,“純粹”的寵粉行爲。

日前文章《米哈遊如何應對「娛樂降級焦慮」》中提到,米哈遊支持玩家共創,並官方下場玩梗。這些其實都是滿足“情緒價值”這一邏輯的。

與其說現在是娛樂降級,不如說現在的各種日常商業和娛樂方式都開始泛遊戲化,遊戲失去了一大片生態位。

疫情推動了遊戲和直播領域的發展。商業領域隨後采納了遊戲化的運營策略,抄起了遊戲的作業,並使得情緒價值已然可以直接産生效益。

***

後疫情時代,整個商業領域都開始向重服務重體驗的方向傾斜。

而且,相比于過去的被服務,現在的用戶無時無刻都看重參與感。

這一年裏類似的故事逐漸多了起來。伍佰演唱會,無數年輕人買票現場K歌;主打自己當“一日店主”帶朋友來聊天喝酒的跳海酒吧;甚至不斷與陌生城市街邊大爺大媽“社死自來熟”式聊天,探店的NPC式旅遊……

過去,僅僅遊戲裏的玩家不想當旁觀者。這也是很多玩家相較看電影更喜歡劇情遊戲的原因。

而現在,隨著自媒體的興起,這一模式也被偷走了。

一類是,小紅書上的“聽勸外國人”和bili上很多改造化妝視頻,不亞于一場實時的《包圍了》,或者說養成類遊戲;

另一類,則是播客一類媒體代表的,類似當年旅行青蛙一樣的,挂機陪伴、收菜的模式。

傳統的商業行爲中,用戶是甘于作爲被服務者的。甚至可以說,過去廠商提供的情緒價值,可以是提供奢侈品、教你玩遊戲式的自我提升感;而如今的情緒價值中,主角不再是産品和廠商提供的內容,而是用戶希望在陌生人的交流中,有當長輩或者當兄弟閨蜜的陪伴感。

***

前面說過,情緒價值這塊,遊戲廠商本是領先于商業的。

只是,或許因爲過去這個模式和市場不成熟,業內並沒有將其視爲一個支撐和落腳點,而是多將其作爲一個彩蛋,在社群小圈內傳播。

因此,暴雪才會既有,早年嘉年華中,被玩家指出魔獸故事線問題後,將玩家收入遊戲劇情的操作,也會有“沒有手機”的反面典型。

米哈遊在這方面其實也是功過相抵。

03

事實上,多數從業者也已經走上了“情緒價值”的競爭中。而且大家即使是處于慣性和潛意識,也明白其重要性。

如今如火如荼的各種IP運營,跨行業聯名,以及“主題ONLY”的展會與嘉年華,都是在擴大社群的影響力,以期獲得更高收益。

但此前的大部分聯名來看,這並未擺脫剛剛談到的“彩蛋”邏輯。

它是整體上屬于衍生品,沒有整合進整個體系的。

***

商業觀察中,有對産品價值和情緒價值相關性的理論,在此借用來定性分析玩家對遊戲的評價:

遊戲評價 = 核心玩法 + 情感滿足 + 衍生文創

遊戲的核心玩法,也是專注“內容”的人最看重的部分。但如今,除非有革命性的創新,大部分“內容”都可以被原教旨主義看作沒內容。玩法當然不能差,但通常來說,沒人在意rts、ftg、rouge like或是rpg,而是遊戲本身只是承載物,對于非競技玩家來說,只要這塊在中上水平,上手難度不高的離譜,便早已不是關注的重點。

人設、世界觀的搭建,遊戲風格以及UI等等相應的設計,則都是遊戲衍生的基礎。

所謂的IP和文創都是基于這些內容的。這一塊固然重要,甚至也是很多遊戲創收的大頭。

但這裏其實存在一個常常被忽略的問題。衍生與遊戲主題通常是割裂的。

只是很多時候,一些遊戲類型和消費模式掩蓋了這一點。王者一類遊戲,角色無需背景,人物自帶主題和設定,加上皮膚可以以主體形式出現,可以擺脫遊戲內容的綁定。

米哈遊一類遊戲則不同,首先,很多角色則是強度所需,而它的劇情有時甚至會放大人設或是世界觀的問題。于是很多“共創玩梗”出現彌合這一問題。同時,它也在不斷試圖加入聯機模式。

而這些正是爲了達成玩家的情感滿足。

如前所說,情感需求已經是日常生活和商業行爲的主力,遊戲市場更不可能免俗。

甚至蛋仔派對這類party game的出乎意料火爆,也是它一開始就是奔著情感需求服務去的。

小結

傳統遊戲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爲彼時相比于其他娛樂形式,它更能及時反饋,可控可知。

如今,大家對反饋需求更高。但是單機爲主的遊戲模式限制了這一反饋及時性。于是,客服和運營承擔了這一功能。

《塵白禁區》的這次成功展示了遊戲方對玩家“情緒價值”投資,成功轉化成了玩家忠誠度和顯著的商業回報。

*滿足玩家情緒價值,已成爲不亞于設計遊戲內容的,決定遊戲成功的指標。*

繼續以制作彩蛋的心態來回應玩家,可能已不再適應當前市場的需求。此前,或許大家都知道它有影響,但更容易將其想成屋檐下的馬蜂窩,只要不觸黴頭就好。而此次事件顯然是個直觀的例子,讓大家認識到如今的用戶和玩家,不僅僅將遊戲內容看作遊戲,更是會將良好的生態和廠商互動都視作遊戲的一環。

1 阅读:29
评论列表
  • C4 2
    2024-05-14 08:28

    什麽垃圾遊戲,都沒聽說過,收了錢打廣告就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