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抗日題材小說,有個地方寫得不合理,未能表現出鬼子的凶殘

杏壇事 2024-05-09 05:40:45

最近在給學生推薦圖書時,在學校圖書室裏發現了一本抗日題材的兒童小說,書名叫《少小災星》,作者是徐光耀。我有了解作者的習慣,但是書上沒有作者介紹,我就上網搜了一下。這一搜才知道,原來徐光耀竟然是《小兵張嘎》的作者。

徐光耀,筆名越風,河北保定人,1949年創作了中國首部抗戰小說《平原烈火》,1961年創作中篇小說和電影劇本《小兵張嘎》。1990年,徐光耀又寫出了《小兵張嘎》姊妹篇《少小災星》,後來被著名導演王冀邢搬上銀幕。

《少小災星》又名《冷暖災星》,改編成電影叫《鄉親們》。小說主人公是三個小八路,分別是13歲的男孩巴大坎、軸子,與12歲女孩苗秀。巴大坎是呂正操部隊的司號員,軸子是民運部的公務員,苗秀是火線劇社的小演員。

故事背景是抗日戰爭時期,地點在冀中根據地。當時日本鬼子發起瘋狂的大掃蕩,組織決定讓軸子、巴大坎、苗秀三個小戰士到鄉下去隱蔽。故事就講了三個人在敵人的掃蕩中轉移,受到老鄉的保護。小說表現了冀中人民對八路軍的愛戴。

三個小戰士雖然年齡不大,但都是“老革命”了,有著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其中,軸子的特點是沉著冷靜而機智勇敢,苗秀也比較穩重、堅強,而巴大坎卻顯得不成熟,有些激進,容易冒進。

比如在疏散逃亡過過程中,巴大坎面對日本鬼子的四面圍堵與瘋狂的火力,感到絕望,多次抱怨,大發牢騷,甚至對呂司令不服氣,不理解呂司令的決策,出言不遜,說呂司令騙了他們。

後文提到這裏面的“呂司令”就是呂正操,原來是東北軍的,後來參加西安事變,後來入黨,抗日戰爭中任冀中軍區司令員,傑出的革命家、軍事家。

在日軍掃蕩中,面對強敵,呂司令采取遊擊戰術,命令對年小體弱缺乏戰鬥力的人員,都進行了疏散隱蔽。這一點在《少小災星》的故事中有所反映。

對于巴大坎的話,估計毛星火之流看了,可能也會當成“寶貝”,批判起徐光耀了。其實這個情節是爲了表現巴大坎不成熟不穩重的性格特點。

小說中描寫了日本鬼子發起的瘋狂掃蕩,老百姓流離失所,生活艱難,生命朝不保夕,但是仍然不屈服,暗中同敵人周旋,支持八路軍。所以三個小八路雖然舉目無親,但是走到哪裏老鄉都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加以保護。

從這些來看,小說應該屬于寫實的,但奇怪的是,其中有一個地方我感覺不合理,即寫“三三制”應對日本鬼子掃蕩的那段。“三三制”是一個老鄉的外號,本名叫金碧樓,是一個锔盆锔碗的師傅。書中寫他家的日子過得還不錯。

書中寫“三三制”非常精明,有計謀,總能躲過日本鬼子的迫害。而巴大坎被分配到他家住,就親身經曆了一次他的精明。鬼子進村捉八路軍。“三三制”用了一個計策,竟然保住了家産,連他的老婆孩子也都基本沒有受到驚嚇。

如上描寫。“三三制”的計策就是“不設防”,所有家財都擺出來。書中寫,敵人來了,看到這種“不設防”都空局,“無可發泄,來一夥,走一夥,最後統統溜之大吉”。而這卻正是“三三制”的神機妙算。

看到這一段,我感覺太不可思議了,有點與以前看到的鬼子進村不一樣啊。以前看到的影視文學作品裏,鬼子進村燒殺搶掠,這怎麽還能“無可發泄”呢?這要是被毛星火看到了,妥妥地扣上美化日本鬼子的罪名。

我理解,作者意在表現“三三制”的精明,但他忽略了一點,那就是這種情節設計有違基本的邏輯,與表現日本鬼子凶殘、貪婪矛盾了。尤其是書中前面寫“三三制”妻子女兒都很漂亮,日本鬼子竟然無動于衷,這不合理。

書中寫“三三制”的妻子三十多歲,“卻依然細皮嫩肉,鮮美光豔,把她往牆上一貼,簡直就是幅美人圖”,而他的“閨女大約十三四歲,體態柔潤妖娆,活脫是她娘的翻版”。這樣漂亮,鬼子能放過?

莫言寫的《紅高粱家族》裏,余占鳌的小妻子假裝懷孕,都慘遭日本鬼子蹂躏,最後殺死。類似情節許多反映抗日戰爭的影視作品裏比較常見。但是,《少小災星》裏這種情節描寫卻大不相同。

這本小說後面寫老鄉在日軍四面包圍監視中,夜裏偷偷組織一場文藝表演,爲的是聽一聽苗秀這個專業演員唱歌。盡管用被子塞住窗戶擋光,但還是引來鬼子的一場屠殺。這一設計,我感覺也不大合理。

這一情節設計,目的在于表現苗秀,同時表現軍民的抗日決心,但是在日軍四面包圍監視中,鬼子隨時都可能進村,組織這種文藝表演,還有外村人來看,這種設計能合理嗎?

總體來說,小說有對日本鬼子凶殘的具體描寫,但作者爲了表現人物特點,在情節設計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導致藝術失真。

0 阅读:4

杏壇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